重庆城口明通镇:打造“盐”之有理宣讲品牌 让理论宣讲有“盐”有味
作者:黄泽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8 13:21:15近年来,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队伍、阵地、形式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打造“盐”之有理理论宣讲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组建“三支队伍”,构建理论宣讲“新格局”
明通镇立足实情实际,持续选优配强基层理论宣讲团,先后组建“头雁”宣讲团、青年干部宣讲团、“乡土名嘴”宣讲团,构建起“干部带头讲理论、业务骨干讲政策、产业能人讲振兴、先进模范讲事迹”的多元主体理论宣讲“新格局”。
“头雁”宣讲团由镇党委领导干部、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组建,宣讲团成员常驻“明通大讲堂”,重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层治理等方面,结合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开展示范宣讲。截至目前,明通镇组织开展各类理论宣讲60余场次,受众2000余人次。
青年干部宣讲团成员主要以“明通声·青年音”青年志愿宣讲团的35名“90后、00后”为主,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国复兴有我”、“我为明通献一策”等主题开展宣讲活动。该宣讲团的《非遗里的故事》获得城口县级优秀理论宣讲视频和优秀理论宣讲作品奖,《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在“学习新思想 建设新城口 开创新局面”理论微宣讲活动片区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城口县级决赛中获得“二等奖”。
“乡土名嘴”宣讲团是从身边好人、老党员、退休干部等本土能人中择优选聘的66名“乡土名嘴”,重点围绕基层社会治理、民生领域急难愁盼、乡风文明、红白喜事整治等方面,以快板、小品、“三人锣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
建强“三类阵地”,建设理论宣讲“新高地”
近年来,明通镇坚持做到居民群众在哪里,宣讲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以“传统+流动+数字化”宣讲模式,逐步扩大理论宣讲面,让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般送到群众身边、讲到群众心坎里。
明通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充分利用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立8个固定的理论宣讲场所,并将其打造成基层宣讲的孵化器和示范点。将理论宣讲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乡村治理等有机结合,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理论教育,实现理论宣讲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将理论宣讲融入“帮办代办”,搭建民生服务“连心桥”。
创新打造流动“小板凳”宣讲阵地,组织宣讲员深入村(社区)、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围坐在一起,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将党的理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展产业发展宣讲动员会68次、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7期,覆盖600余人次;引入4家市场主体,在平安村、大塘村、龙泉村栽种淫羊藿、重楼、大黄等中药材1050余亩,推动高山药材种植规模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设理论宣讲专栏,定期推送理论宣讲视频、音频等内容,拍摄医保宣传视频,推出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短视频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互动式宣讲,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解答群众的疑问,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融汇“三种形式”,打造盐之有理“新品牌”
明通镇结合选树典型,打造“盐”之有理说事品牌,开展“学习身边榜样 汇聚奋进力量”宣讲会,先后推出城口好人、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46名身边榜样,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以小喻大、借事说理,让宣讲扎根在各行各业,为明通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结合群众活动,开展“我们的春晚”“义诊义剪”等12场群众性主题活动。结合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人锣鼓”编制一批以党的创新理论、基层治理、惠民政策为主题的三句半作品,使基层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结合文明实践,组建19个“帮帮团”,针对独居、高龄、失能等困难群体开展惠民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化解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47场,解决群众就业70余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明通镇将继续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赋能,深化媒体融合发展,‘聚焦三县一城一枢纽’‘六区一高地’建设等重大主题,继续为讲好城口故事贡献明通力量。”明通镇党委书记林璨表示。
编辑: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