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久久为功将人民“置顶”
作者:武玉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8 16:53:15“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应将“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坚持真心实意将人民“置顶”,多做造福人民的工作,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人民至上”的精彩答卷。
锚定“人民至上”不偏向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抑或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核心。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斗历程,也写在无数党员干部的行动里。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根、群众是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在制定政策、出台规范时多倾听群众诉求、注重群众评价,不断对照人民群众要求改进工作措施办法,使党和人民事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践行“为民造福”不松劲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民谋福的积淀,每一件小事都是实现梦想的铺垫。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有耐心,也要有决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真正将人民的幸福融入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听民声察民情、提升服务效率上来,紧紧抓住群众反映最普遍、意见最集中、呼声最强烈的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以实干实绩检验为民初心。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和历史担当,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甘愿吃苦、甘于奉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一步步变为现实,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铭记“民生在勤”不动摇
人民至上,根在理念,实在行动。人民的冷暖安危是否真正得到保障,政策措施是否切实落到实处,最终都要由党员干部的担当来书写。人民至上,不仅是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更是为群众创造长远之福。无论是乡村振兴、城市治理,还是公共服务的完善,人民的幸福感都来源于长期、稳定的努力。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民群众葆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气神,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勤勉奋斗,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要自身勤勉干事、担当作为,做为民服务的贴心人,还要善于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做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领路人。做好思想认识的引领,善于用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进的话语,讲清讲透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做好实干奋斗的引领,切实担负起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敢做敢干、勇于创新,带领人民群众共谋发展,一同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
牢记“为民解忧”不浮夸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层党员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在“为民解忧”的第一线,更要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找到排忧解难的着力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为民解忧不能搞花架子,而要务求实效。要对症下药,从根源上解决老百姓的烦忧,尤其要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下功夫,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把民生保障的网编织得越来越密。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在工作中,更多是点滴小事的积累。群众看政府,看的不是宏大的政策,而是贴心的小事;群众评价干部,也不是看口号说得多响,而是看问题解决得多快。一位老党员曾说:“基层干部能不能赢得群众的心,就看你能不能把他们的小事当大事。”走好群众路线,不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而是真正融入群众、服务群众。要学会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际行动回应民声。这既需要耐心,也需要责任,更需要一份长久不变的为民初心。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小事做细、难事做好”,用真情和实干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以“一粒沙”的微光,汇成“万家灯火”的光明。无论前方是风霜雨雪,还是荆棘密布,都应始终秉持赤诚之心,肩扛责任,久久为功,将人民“置顶”,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编辑: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