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何桂英专栏|花生情,乡土韵

作者:何桂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9 10:59:15

在尘世的烟火日常里,花生,这平凡质朴的存在,总是轻易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乡情。

农贸市场,是我常去寻觅它的所在。带壳的花生,土黄色外壳散发着土地的醇厚气息,静静躺在摊主的食品袋中,等待着被买走。每次购买前,我总会俯身轻拈一颗,让它在指尖反复摩挲,仿若能触碰到泥土下的蓬勃生机。花生入口,起初清甜的汁水四溢,细嚼之下,有淡淡的奶香,就像大地捧出的甜蜜礼物,滋养着味蕾,唤醒儿时与花生有关的记忆。

在学农基地的时光,是我与花生的一场深度邂逅。春末,暖煦的风拂过田埂新绿,我们跟着老师,以锄头为笔,大地为纸,郑重地种下花生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我们少年的期待,盼它冲破黑暗,在温润的泥土里扎根、长叶、开花、结果。课余时间,我和同学们最爱往田间跑,看嫩绿的幼芽破土而出,舒展成两片圆润的子叶。随后,茎叶愈发茂盛,羽状复叶在阳光下生机勃勃,同时,根系深处开始孕育纤细的果针。这些果针如同害羞的探索者,向下弯曲,钻进泥土,在黑暗中默默膨大,最终结成串串饱满的荚果。

到了收获季,骄阳似火,同学们虽汗流浃背,却欢声笑语不断。大家拽着花生秧用力一拔,根须下累累果实破土而出,仿佛奏响了丰收的乐章。我们围坐在一起,在地里支起大铁锅,燃起柴火,加点食盐,煮着新收的花生。热气腾腾中,弥漫着泥土、汗水与希望交织的芬芳。剥开烫手的壳,软糯粉嫩的果仁入口,那滋味,是辛勤劳作后最甜美的奖赏。伴着月光,同学们谈天说地,老师们也对大家的劳动热情赞不绝口。月光最亮时,我们拿起课本朗读许地山的《落花生》。朗朗读书声在田间地头回荡,于青山绿水间徘徊,如今回想起来,仿若就在昨天。

故乡的原野,青草繁茂之处,是我放牛的自在天地。牛儿悠然吃草,我在自家花生地里穿梭。即便花生尚未成熟,对年少的我也有着极大的诱惑,偷偷刨几株,满心既忐忑又兴奋。朋友提醒我:“没成熟的花生没什么吃头,你母亲知道会打你的!”我一尝,果然只是几颗略带甜味的汁水。自那以后,我再也没采摘过未成熟的花生。碰到村里大人佯装严厉地呵斥自家孩子偷挖花生,吓得孩子们攥着花生的手直颤抖,我也会在一旁帮着说几句这时候花生不值得采的话。当时只觉好玩,如今才明白,那是长辈守护收成的良苦用心,也是乡村特有的质朴警示。在敬畏与调皮之间,花生见证了我成长的懵懂。

逢年过节,老家邻里间互赠自家做的炒花生、煮花生、花生芝麻米花糖,传递着那份不善言辞的关怀;家中来客,一碟花生米佐酒,话匣子就此打开,家长里短、农事桑麻,都在这质朴的氛围中流淌开来。

花生的一生,从不以艳丽的姿态示人,默默藏于土下,积蓄力量,直到成熟时,才奉献出满腹香醇。它多像故乡那些憨厚朴实的老人,一生与黄土相伴,朝迎晨露,暮送晚霞,用粗糙的双手耕耘岁月,脸上总是挂着如秋阳般温暖的笑容。

回首半生,我走过繁华都市,品尝过无数美味,可集市上的花生、学农时的收获、故乡原野的嬉闹,始终萦绕心头。花生那低调内敛、厚积薄发的品性,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让我在这浮世中坚守本真,珍视每一份来自土地的馈赠,敬爱每一个如花生般默默耕耘、心怀热忱的人。

编辑:许幼飞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