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选调札记:在街头巷尾书写民生答卷

作者:刘茜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9 11:03:55

2024年盛夏,我来到了重庆市云阳县双江街道办事处,从校园大楼到街巷阡陌,几项报到流程完成了从“学习服务者”到“民生服务员”的角色蜕变。街道工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但正是这份直面群众的烟火气,让我深刻领悟到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也读懂了“人民至上”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厚植为民情怀,以“枝叶关情”的细腻触角深入群众肌理

初到我所驻的石云村时,石云村党支部副书记带着我走访独居老人张阿姨家。推开斑驳的单元门,霉斑爬满墙角的场景刺痛了我的心。当老人颤抖着递来记录着“厨房漏水”“楼梯间照明损坏”的皱巴巴纸条时,我真正理解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分量。如今,我的手机里存着12个居民微信群,置顶的是“茂尔市场电梯加装协调群”“大雁路雨棚整修纠纷调解组”。每个跳动的消息提示,都是群众信任的投递。我们践行“网格连心”行动,将辖区划分为12个微网格,建立“楼栋长—网格员—社区专员”三级响应机制。记得寒冬腊月,黄金包社区附近的小区因水管冻裂导致多户停水,我跟着维修队逐层排查到凌晨,居民王大爷端来的姜茶让寒意消散。这种温暖,正是基层工作的精神滋养。我始终牢记,群众递来的板凳,比任何奖杯都沉甸甸;百姓竖起的大拇指,比任何表彰都闪亮。

锤炼实干本领,以“绣花功夫”的治理智慧破解民生难题

基层工作,如同解开一团乱麻,既要快刀斩乱麻的决断,更要抽丝剥茧的巧劲。在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中,我经历了从“政策宣讲员”到“矛盾调解师”的蜕变。大雁社区一小区3栋1单元的居民因低层采光、高层费用等问题僵持不下,我们连续召开5场“板凳议事会”,街道办事处主任多次现场调解,后来创新提出“阶梯式费用分摊+光伏连廊补偿”方案,最终让电梯载着笑声入户。面对沿街商铺油烟扰民投诉,我们运用“科技+共治”模式,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组建商户自治联盟。当看到曾经投诉最多的李姐餐馆挂上“环保示范店”牌匾时,我更加坚信,基层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艺术。这种在矛盾中找平衡、在困境中开新局的实践,让政策执行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永葆赤子之心,以“春蚕吐丝”的奉献品格织就幸福经纬

我的同事们用24小时摸排出13户42名重点人群,实行分类人员分类管理,建立“红黄绿”人群档案,每类人群由专人负责。这种守护法律威严的经历,让“为人民服务”“法不容情”从口号化为本能。如今的长江湖畔,外滩社区居委会旁,我们与爱里养老合力打造的“社区食堂”飘着饭菜香,“睦邻微家”传来欢笑声,“红色物业”解了居民千千结。看着曾经杂乱无章的街角变成口袋公园,听着居民在民意恳谈会上畅谈“金点子”,我更加明白,基层工作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个“帮李叔修好了漏水管道”“陪张姨学会了线上挂号”这样的细微故事编织而成的动人诗篇。

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晨光中穿梭的上班族、晨练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我更加坚定,基层工作者就要像社区里的梧桐树,根扎得深、叶铺得广,用年年岁岁的新绿,守护这片热土的生生不息。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处处用心用情”的使命感、“事事尽心尽力”的实干精神,在基层治理的答卷上书写新时代的民生注脚。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