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红旗渠水奔流不息 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作者:蒋毅 向丽颖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9 14:46:01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60年前,30万林县儿女以“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在巍巍太行的绝壁悬崖间,用十年光阴凿刻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座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图腾的水利丰碑,至今仍在太行山脉间闪耀着璀璨光芒。红旗渠水奔流不息,精神火炬代代相传,如今,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以“赶考”姿态传承精神密码,让这条永不断流的“精神天河”继续滋养新时代的奋斗沃土。

激活“艰苦创业”的创新基因。红旗渠的建设史,是一部“向不可能宣战”的创业史诗。面对太行山1250座险峰、211条隧洞的天然屏障,林县人民以“宁肯苦干绝不苦熬”的倔强,用钢钎代替“等靠要”,创造出无数项技术革新——石灰窑自制水泥提升强度、麻绳悬人法精准测量水平,甚至在青年洞攻坚中用血肉之躯凿穿616米石英岩绝壁。面对新时代改革发展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当年建设者那样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闯劲,既要做仰望星空的战略家,更要当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尤其需要发扬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胆识,当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举措激发内生动力,以战天斗地的锐气破除路径依赖,在科技创新最前沿锻造“硬骨头”,于乡村振兴主战场培育“新引擎”,让勇毅决心在奋斗中淬炼成钢。

传承“团结协作”的制胜法宝。“引漳入林”工程中,林县群众创造出“前方修渠、后方支前”的协作模式:工匠常驻工地,几十万群众轮流上阵,数万民工赴东北伐木、下江南务工,用血汗钱支援建设,展现出“人心齐泰山移”的磅礴力量。这种“党群同心聚伟力,八方支援成大业”的团结伟力,在新时代正化作森林防火的众志成城、防汛抗洪的千里驰援。众人拾柴火焰高,广大党员干部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凝聚合力,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本位主义藩篱,扛起主责主业展现作为,尽精微之职彰显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绘就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赓续“无私奉献”的精神血脉。在红旗渠畔,81方烈士碑静静矗立,诉说着红旗渠建设者们“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的奉献人生。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太殉职工地、除险队长任羊成腰间勒痕深可见骨。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境界,不仅是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书写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永恒丰碑。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无我”境界践行为民初心,甘做铺垫之石,善抓未成之事,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既做“栽树人”为长远发展奠基,又要当“拓荒牛”在改革深水区攻坚,以“小我”奉献托举“大我”荣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