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4.7-4.13)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14 15:19:17

编者按: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为更好展示重庆各区县开展组织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栏目即日起进行优化改版,调整相关板块,重点报道各区县基层党建工作、干部人才工作中的创新举措、经验做法、先进典型等内容,更好为组织工作提供舆论平台和智力支持。欢迎各区县积极投稿,分享思考体会、晾晒成绩成效。

一、 经验交流

涪陵:数字赋能 把基层干部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

近日,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接到北坪社区网格员上报事件,当地居民希望203路公交车在北坪卫生院增设公交站,方便群众看病出行。江北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通过基层智治平台,上下联动、多岗协作,及时通知有关区级部门实地勘察,不到4小时,多方就达成一致意见,启动公交车亭建设工作。

2024年以来,涪陵区探索推行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与基层智治平台有机融合,制定数字赋能履职事项清单,通过权责可视化、流程标准化、考核数据化,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效能逐步提升。

今年以来,涪陵区在全区23个镇街全面推开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指导督导机制、镇街专班工作机制和部门专班工作机制,采取包片负责、巡回指导等方式,全覆盖联系指导督导。同时,制定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细化为5个阶段21项工作任务。目前,23个镇街已编制“三张清单”初稿。清单编制审定完成后,基层履职事项将优化调整,需要镇街配合的清单,权责会更加明晰,上级部门收回的清单,也会给基层卸下不少负担。

与此同时,涪陵区通过系统记录高频、多跨协同等履职事项的具体任务、事项依据、责任岗位等,形成履职事项说明书,并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将“三张清单”事项内容一一对应至相应的责任岗位和人员,破解人员流动造成工作推进不顺的难题,形成“带不走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办理基层智治平台各类民生实事8万余件。

为确保履职清单发挥实质性作用,涪陵区围绕“四力一度”指标细则,在基层智治平台差异化设置评价指标及权重,除少量自定义指标外,大部分指标均依托平台实现数据自动抓取、评分实时生成、评价等次智能评定,构建起“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结果应用—整改提升”的闭环管理机制。

“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与基层智治平台有机融合后,镇街本级事件任务闭环处置率达95%以上,较改革前效率提高3倍,有效破解了‘小马拉大车’、权责不清等难题。”涪陵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赋能,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逐步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涪陵区基层事务性工作同比压减25%,群众诉求响应速度提升60%。(作者:文茜)

北碚:绿水青山“变现”记

春日里,亲子研学热度持续升温。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的多个景点和研学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研学团队,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和机遇。4月8日,柳荫镇东升村,一栋栋民房有序地坐落在农田边、青山下、水渠旁,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小丰年”研学基地里,领队老师带着成群结队的幼儿园小朋友前往任务场地。大约1公里的路程中,小朋友们在领队老师的科普下,认识了黄金菊、油菜花等植物。

“如果我们镇上只有乡村研学,何谈发展研学产业?要让研学产业真正活起来,要为它带来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存量’。”柳荫镇宣传委员万旭介绍,近年来,柳荫镇依托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做大艺术研学、农耕文化、民俗体验等传统优势研学基地的同时,积极引入地质科考、国防教育等新的研学基地。柳荫镇麻柳河村的平安课堂特训营课程设置了禁毒、应急救护知识等课程,让学生以体验、沉浸、互动的形式参与到课程中。

在“柳荫艺库”研学基地,孩子们收集了不同的树叶、花朵和果实,为植物拓印做好了准备。在四川美术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进行着敲打植物原料、植物拓印上色等步骤,做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植物拓印作品。“柳荫艺库”由一处废弃粮站改建而来,作为被“唤醒”的资源,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蝶变,实现了粮站从物质层面粮食供应向精神层面艺术滋养的功能蜕变。

近年来,柳荫镇依托资源禀赋,积极对接学校和社会资源,打造东堂、小丰年、平安课堂特训营、天眼洞、柳荫艺库等5个研学基地,抓住了发展机遇。“在研学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各自为政导致资源内耗、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于是我们结合5个研学基地的特点,打造了人文和美线、红日东升线、产业兴旺线3条研学主题线路。”万旭说,2024年,柳荫镇共接待各类研学团队700余个,综合收入超600万元。

从“过路经济”到“留量经济”,柳荫镇的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作者:邝山山)

綦江:托起幸福“夕阳红”

4月7日,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杨家湾社区凯旋天街,900多平方米的老年食堂飘出饭菜香气。食堂里,防滑地砖、安全扶手、老年餐椅等设施一应俱全,桌角全部采用圆弧设计,整体灯光柔和明亮不刺眼。

上午11时30分,72岁的社区居民陈大爷已坐在适老化座椅上等候午餐。这位子女在主城工作的独居老人,每天两餐都在这里解决。“我们建立了覆盖采购、加工、配送全链条的食安追溯系统。”该食堂经理张丽介绍,作为区域“中央厨房”,食堂每日为周边社区配送餐食超300份,全封闭运输确保菜品安全,目前月均服务老人超6000次,“60岁以上老人还可享一荤两素8元、两荤两素10元的补贴”

这样暖心的场景在綦江区不止一处。在古南街道中心敬老院,老人们正专注观看电影《上甘岭》。“光影暖心”电影放映工程负责人李波说:“我们建立了经典影片库,包含红色经典、戏曲片段等,各机构可自选片单。”三江街道中心敬老院文艺汇演现场,川剧变脸演员与老人们互动频繁,引得台下笑声一片。在永城镇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正在操作移动助浴车,借助专业团队和车辆设备,綦江区在全区13个镇街为老人提供助浴服务,同时提供洗澡、个人卫生护理、修面等服务。

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养老机构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食堂”助餐模式、“光影暖心”电影放映工程、“流动助浴”专业服务三大创新举措,构建起覆盖各个镇街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事业改革样本。目前,綦江区已形成“基础保障+品质提升”的养老服务体系——地方财政稳定投入保障基本服务,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化补充机制。下一步,綦江区将推进农村养老站点建设,实现镇街养老服务综合体全覆盖。(作者:谢天骄)

秀山:昔日“土疙瘩”何以成为富民“香饽饽”?

4月10日,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凤坝镇司城村村委会广场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分红仪式。3张长桌依次排开,左边堆满颗粒饱满的金黄大谷,中间码放晶莹透亮的袋装大米,右侧玻璃罐中颗颗圆润的羊肚菌干品引得村民驻足细看。

“我们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和股份分红,户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3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奎兰介绍,2024年,该村通过党建引领打造300亩羊肚菌基地,亩产超330斤,年产值达600万元,带动328户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分红得股金”,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昔日的“土疙瘩”如今成为富民的“香饽饽”。

undefined

据了解,司城村构建“镇党委指导+村党支部主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联动机制,盘活3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菌棚,推行“五统一分”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供肥、统一供棚及集体分红),与73户村民签订“保底收购+利润分成”订单协议,形成稳定增收链条。通过引入真空锁鲜、分级筛选技术,鲜菇价格提升至每公斤160元,干品售价突破每公斤800元,带动整体销售收入提升6%。

针对山区资源特点,该村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打造“司城农韵”地理标志品牌,建立“党支部+电商+商超”立体销售网络,线上通过抖音、微信推广,线下对接商超,销售收入增长6%;创新实物分红机制,将14.4万元集体收益转化为3万斤大谷、5000斤大米和160斤羊肚菌,覆盖全村328户,超四分之一家庭选择高附加值菌菇。

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司城村日均吸纳务工30余人,支付工资超50万元,带动400余人参与采摘体验;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至30万元,脱贫户年均增收超万元。未来,该村计划延伸产业链,建设“菌菇研学基地”,推动“产旅融合”,朝着“巴渝西南菌都”目标稳步迈进。(作者:杨凌凯

二、他山之石

雄安新区:村里建工坊 致富有门路

“我们村级组织牵头,依托白洋淀蒲草资源,成立农业科技公司,与村民合作社联合经营,生产蒲草编织工艺品,帮助周边村镇200余人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到10000元。”近日,雄安新区安新县安新镇大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同乐喜滋滋地说。在雄安新区,23个富有地方特色、务实管用的“创富工坊”,已帮助2100余名村民就业,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

2024年以来,雄安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党建引领,系统集成推进,盘活村级资产、整合闲置资源、聚集各类资金,一地一策打造“创富工坊”,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构建新区、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党建联建、经营合作等方式,吸引疏解单位、央企国企、社会组织协同共建。新区党群工作部联合宣传网信、改革发展、公共服务等部门,出台十条创新举措,合力扶持一批“创富工坊”。积极对接央企国企资源,与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等结成联建单位;推动9家央企国企投入各类建设发展资金200余万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选派33名农村金融服务专员,协调金融机构为农户量身定制专属信贷产品。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多元模式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针对劳动力富裕村庄,大力发展蒲草工艺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指导雄东片区利用闲置空间创建“雄业创工坊”,通过资源下沉、产业进社区、加工入户等形式,吸纳手工加工类、电商服务类等10余家企业和项目入驻,帮助闲置劳动力就业。与上海市金山区跨区域合作“家门口致富仓”项目,引进蘑菇种植技术,打造7个致富仓,帮助村集体每月增收14万元。实施城乡实用人才培育项目,每年扶持50个创新创业项目和100名实用人才。

打出“工坊富农、金融惠农、智慧助农、院校兴农”政策“组合拳”,推动资源向村级下沉。发挥群团、社会组织等优势作用,紧盯村民就业需要,举办巾帼创业就业培训、“非遗传承就业工坊”等技能培训30余期次。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帮助农户有效链接市场、降低风险,促进共同富裕。(作者:张丽颖 刘龙涛

编辑:李杜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