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走进东溪的“慢时光”

作者:郝树静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15 10:05:35

在重庆綦江南端,有一座古镇——东溪古镇。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缓慢度过了千余年。

西南地区的古镇多如繁星,但东溪古镇却有着自己独有的韵味。相传,东溪古镇因“紫气东来,溪水长流”而得名,被誉为“川黔古道上的第一山水古镇”。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古镇的“三宫”“六院”,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明清是东溪历史最繁华的时期。历史上,东溪因盐而兴市、因码头而昌盛,是清代川盐入黔“永”“仁”“綦”“涪”四大盐运口岸之一。当时的官盐堪比黄金,吸引了无数商队在此往来,马铃作响,人声鼎沸。而今,繁华落尽,只留下沉淀了岁月的青石板路,和那些临水而建的民居。

踏上横跨綦河的太平桥,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放慢。这座石拱桥修建于清代,站在桥中央凭栏远望,一边是古镇的悠长巷陌,一边是远山的苍翠连绵。5000余棵黄葛树和明清时代的吊脚楼,构成了孟浩然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走进南华宫,尽管已不复当年香火鼎盛的模样,但那些残存的飞檐翘角、雕花窗棂,以及石壁上斑驳的刻字,依然散发着历史的温度。梁柱间的木雕,虽经岁月侵蚀,线条依然生动。如今的南华宫成为了一座川剧戏楼,下午闲暇时分,游人和居民都聚在此处,听一出本地的川剧折子戏,品一壶清茶,任时光停滞。

在东溪众多古迹中,“麻乡约民信局”尤为特别。这是西南地区最早、最完备的民间邮局之一。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一封家书,需由信差翻山越岭,历经数日甚至数月才能送达。而如今,微信秒回,邮件即达,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似乎也少了几分期待的滋味和文字的温度。东溪的麻乡约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等待也并非全然是煎熬,也可以如酿酒一般,让时间发酵。

东溪的灵魂,一半在古老的建筑里,另一半则全然融化在这一湾清澈的溪水中。溪水是古镇的血脉,滋养着这里的草木,也涵养着这里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在这里,你听不到城市的车马喧嚣,只有溪水潺潺的低语,鸟儿清脆的鸣叫,和偶尔从老茶馆飘出的几句闲谈。这种“慢”,并非是字面上的慢字,而是一种从容,是对生活和当下每一刻细微美好的感知与体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似乎忘记了,生活本可以拥有自己沉静而舒缓的韵律。东溪的居民,仿佛天生就懂得与时间相处的智慧。老街两旁,阳光斜照进屋内,可以看到正在穿针引线的老奶奶,和专心打磨竹器的手工艺人。街上有小贩正在沿街叫卖,卖的是清朝时期传承下来的非遗小吃油果子。

“老板,来两串油果子!”马路旁一辆小汽车停下,五块钱买走两串,一踩油门扬长而去。而卖油果子的师傅拿着竹篮,缓缓前行,前往下一个街口叫卖。

夕阳西下,太平桥的身影在水中拉长。傍晚时分,我结束了这次东溪古镇之旅,却在心中开启了一段关于慢生活的思考:或许,我们无法真正隐居于古镇,但至少可以将那份沉静与从容带回日常,在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留一方可以“慢”下来的心灵角落,找回在城市忙碌中丢失的从容与平静。

(作者系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范圣卿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