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党员文摘》创刊40周年|②罗新:我与《党员文摘》的15年

作者:罗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16 15:09:15

image.png

编者按:1985年创刊以来,《党员文摘》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40年里,有这样一群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编辑,他们安于平凡、甘于寂寞,辛勤耕耘在三尺案头,为读者奉上了一期又一期的精神盛宴,为刊物赢得了“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十佳文摘杂志”等荣誉,累累硕果让40年的成长更加辉煌和灿烂。九十高龄的罗新老师正是其中的一员,他是《党员文摘》成长壮大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党员文摘》也在他的人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党员文摘》创刊4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党员文摘》的故事吧——

1985年,我被调到中共重庆市委支部生活社(现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工作。当时,《党员文摘》创刊号已经出刊,我从第2期开始参与刊物的编辑工作。

那一年,我已满54岁,准备再干6年就离休。谁知一干就是15年,直到2000年6月才离开工作岗位,此时已年满69岁。15年中,先是担任编辑部主任,后改任专职副编审,最后任栏目编辑。

1984年秋,《党员文摘》的酝酿和筹备阶段,中共重庆市委支部生活社副总编辑陈朝元同志邀我之后参与编《党员文摘》,我很乐意,因为他的创意很好,要解决党刊“稳而不活”的问题。可以说《党员文摘》的编辑思想,与我当时编《可爱的江北》一书的设想颇有相似之处。我还很赞赏艾藻松同志起草的《创刊词》。它明确地提出办刊的宗旨是:“将像孺子牛那样,忠实地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服务”刊物如何做到这点,它又提出:“将充分发挥它集纳的优势,荟萃全国报刊有关党的建设、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业余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之精华,寓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让读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花少时间匆匆一瞥,就能触及到时代的脉搏、改革的气息、知识的百花。即使您不是党员,这又何妨?因为您不也同样追求真理,渴求知识!”

15年来,我尽全力履行了《创刊词》所阐述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

我第一次与编辑部同仁见面时,就明确表态说:“我很看重《党员文摘》这个刊物,尽管它是文摘刊物,但仍属党刊,与市委机关刊物同样是为党的建设服务的。我愿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把它办好,赢得读者的喜爱。”

1744167019073.png

在我主持编辑部工作的前三年(1985—1987),同时编了两本刊物:一是《党员文摘》,二是《党内文摘》。我和编辑部副主任艾藻松同志轮流担任两本刊物的责任编辑。1988年,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党员文摘》,社里决定《党内文摘》停刊。当时,它的发行量已由1984年的5.8万册,增加到1987年的13.3万册。

1988年末,社编委会成员要增补年轻同志,社里安排我仍为编辑部主任,艾藻松进入编委,仍为编辑部副主任。当时,我已年满57岁,就向社领导表示,干部交替是迟早的事,主任一职由艾藻松担任为好。社领导同意我的意见,并决定我改任专职副编审,其任务是,负责刊物复审,协助主任工作。这样,我就从1989年1月开始,做了5年专职副编审的工作。

为了把《当代党员》《党员文摘》办成全国一流刊物,社里在1992年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市委组织部分管刊物的副部长参加了讨论会,听发言,作总结。这次讨论会总结了办刊经验,统一了办刊思想,形成了进一步办好两本刊物的“纪要”。这对两本刊物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在讨论会上,就《党员文摘》的性质、特色等问题阐述了看法,我特别强调《党员文摘》是党员读物,它的性质是党刊,不是什么社会刊物,更不是供党员消遣的读物。它和社会上的文摘刊物的共同点就是可读性强,不同之处就是它一定要做到党性鲜明。这是《党员文摘》的性质、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所决定的。在讨论会之前,我曾将《党员文摘》的特色归结为“党性鲜明,可读性强”。后根据办刊的实践,又增加“贴近时代”四个字。根据《党员文摘》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我认为它是一个时事、政治、文化综合性的刊物,而且是以时事、政治为主,文化方面的内容约占三分之一。这样,才能使它的读者“触及到时代的脉搏,改革的气息,知识的百花”,达到增强思想修养,提高道德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办刊目的。

1993年10月,刊物办到一百期,全国文摘同行纷纷发来贺词。其中有几则我比较留意:《海外文摘》主编介挺的“心系读者,贴近生活”;《农民文摘》主编周鸿飞的“认准特色路,更上一层楼”;《世界军事》主编陈安湘的“应时代之召唤,做改革的先锋”;《青年文摘》主编陈安钰的“文化园地春意浓,《党员文摘》一枝花”;《法制文摘》主编颜世平的“能将‘硬’刊‘软’办,是一种超人的能力,亦是新时代的合格期刊。”这些贺词,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df53b9c2ab96880be0796878ff9df9d.png

我在“创刊一百期,编者表心迹”的专栏中,写下这样的话语:“竭尽绵力编新篇,贴近读者心相连”。这表达了我担任栏目编辑后的心境。从1994年初起,六年半的时间,我先后编过“理想之光”“史海泛舟”“人才天地”“党史纵横”“致富之路”“博览群书”“参阅材料”“人生风采”和“港澳台一瞥”共9个栏目。15年来,从第2期到182期,我从不同角度参与了刊物的编辑事务。

从事文摘编辑工作,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必须要严肃认真地选编稿件,要有特别强的政治责任感。有付出,必然也有收获。我所编的期刊有4期获得优秀期刊奖;所编的栏目“党史纵横”“人生风采”被评为好栏目一等奖,“参阅材料”被评为二等奖;所编的文章有14篇获得各种奖项;所撰写的文章《共产主义者沈雁冰》被评为二等奖,《马六甲可为历史作证》被评为三等奖。

评奖是一种激励,但我更看重的是读者的反馈。正如世人所说的那样:“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刊物是给读者看的,一定要赢得他们喜爱。在我主持编辑部工作和担任专职副编审期间,先后和喻小龙、朱子祥、钟胜等同志去四川广元、江油、绵阳、广汉、成都、德阳、达县、宣汉、大竹、邻水,重庆涪陵、长寿、合川以及湖北当阳、宜昌、武汉和湖南长沙、江苏江阴等地,召开不同类型的读者座谈会,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对贴近读者,改进工作,大有好处。

从刊物的发展来看,《党员文摘》首先是得到读者的认可,刊物在最初的8年间,出现了两次飞跃。1985年创刊发行量为8万多册,到1988年增加到54万多册,4年间几乎翻了7倍,这是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发行量达到86.3万册,这是刊物创刊以来达到的最高发行量。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编辑部和全社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特别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新闻出版报》于1992年10月14日报道,《党员文摘》被全国民间文摘爱好者在苏州举行的首次研讨会上,评为“全国十佳文摘杂志”,同时被评为“十佳杂志”的还有早已闻名全国的《青年文摘》《读者文摘》和《东西南北》等。1993年第1期《党员文摘》首次在刊物上标明“全国十佳文摘杂志”,这个荣誉称号来自民间并非官方。我曾多次在编辑部讲,我非常看重和珍惜来自民间的评价。

《党员文摘》还于1998年2月20日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之一。刊物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获此殊荣,令人欣慰。

1991年,我到了该离休的时候,因工作需要,社里一再延聘,直到2000年6月,年近七旬才离开编辑工作岗位,对此我无怨无悔。15年来,我与编辑部同仁一道创业,同甘共苦,非常庆幸履行了参与编辑《党员文摘》的初衷。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编辑:熊冬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