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永专栏丨雨沙沙润地衣
作者:唐安永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16 15:14:25春雷滚滚,惊醒了酣睡的天空。转瞬之间,春雨如丝如缕,淅淅沥沥地飘洒而下,像一位温婉灵秀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而来,给广阔无垠的大地带来盎然生机与蓬勃活力。山峦在春雨的润泽下,脱掉枯黄的冬衣,披上一套碧绿的新装。冬眠许久的青蛙在声声春雷中缓缓苏醒,从洞穴中懒懒地爬出,鼓起腮帮,“呱呱”地高声叫嚷着。桃花、李花争奇斗艳,互不相让,竞相绽放。河滩上、草丛中、荒坡野岭上不计其数的地衣,经不住春风春雨的诱惑,簇拥着迅速地生长起来。天真烂漫的我们便抓住这个良机,开启了一场捡拾地衣之旅。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结合的一种产物,它的外形酷似木耳,质地脆嫩爽口,家乡的人们亲切称之为地木耳。由于它的边沿微微内卷,也有乡民称它为地卷皮。在我的家乡,地衣不仅深受人们的青睐,烹饪的方式还多种多样,或凉拌、或爆炒、或做羹,每一种做法都独具风味,不仅饱含着浓浓的乡音与乡情,还承载着家乡乡民对美食的热爱。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春雨如同变脸的娃娃,时而狂风呼啸、乌云密布,转瞬之间便是倾盆大雨;时而又如轻柔的绢丝、细密的牛毛,悠悠然地一场接着一场,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而那些墨绿色的地衣却对这般春雨情有独钟,一夜间便从泥土里偷偷地冒出来。“野老贫无分外求,每将地耳作珍羞。”大山深处憨厚淳朴的乡民格外地珍惜春雨对人类的馈赠,抓住难得的机会,纷纷走向林间、河谷、草地、荒坡野岭去捡拾地衣,并将地衣视为餐桌上最珍贵的美味。
时令进入清明节前后,地衣也进入疯长期,我们在母亲的带领下,提篮挎篓,哼唱着母亲教我们的儿歌,兴高采烈地来到旷野捡拾地衣。母亲为了鼓励我们捡拾更多的地衣,总会笑着对我们说:“小娃娃眼尖,手脚又麻利,你们走前面,容易发现地衣。”母亲的话犹如一剂神奇的强心剂,让我们脚下像生风似的在前面探寻目标。当我们发现地衣的踪迹,便和母亲一起蹲下身子认真地捡拾起来。只见母亲微微佝偻着背,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动作是那样的轻柔娴熟。她将捡拾的每一块地衣小心翼翼地放入篮子里,继而又重复着下一个动作。一旁的我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捡拾起一块地衣,放在手心里,轻轻拍打依附在地衣上的泥土,然后摘掉附在地衣上的草屑,迫不及待地将它放入口中。地衣独特的口感,容不得我们细细去品味,随即顺着食道滑进胃里,在口中留下一丝淡淡的清甜。
回到家中,母亲将我们捡拾的地衣摊在地上,吩咐我们去掉地衣的根部,以及附在地衣周围的杂物,然后用清水反复地清洗,望着那一片片墨绿色的地衣,早早地勾起了我们的味蕾,仿佛已经感受到它们在舌尖上跳跃的美妙滋味。
母亲很会膳食,她将捡拾回来的地衣与大蒜、生姜、花椒、辣椒一起剁碎,裹在发酵好的面团里,做成地衣包子。轻轻咬上一口,包子里鲜嫩柔软的地衣馅,在口中瞬间弥漫开来,让人垂涎欲滴。有时,母亲也会用地衣与腊肉一起爆炒,炒好的地衣,细腻滑润,既有地衣本身的脆嫩,又有腊肉的醇厚香味,吃着木耳一般的地衣,让人回味无穷。
最喜欢吃的是母亲用地衣做的杂烩汤。母亲将洗净的地衣与粉条、菜叶、豆芽、豆腐一起放入锅中混煮,起锅时撒上一把鲜嫩的野葱,一碗香气扑鼻、清鲜不淡、素而有味、绿色健康的地衣汤,不得不让人食欲大开,唇齿留香。
地衣是应季的天然食材,保鲜期极短。家乡勤劳智慧的乡民为了能四季品尝其鲜嫩滋味,将采回家的地衣置于春日暖阳下晾晒,并用袋子密封好。想吃地衣时,取出那干瘪的地衣,再放入温热水中浸泡。不多时,地衣便在温热水中慢慢地舒展,重现春日里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离开家乡好些年了,很难有机会品尝到家乡用地衣做的美食。每逢春天,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多想回到家乡,走进野外,找寻依附在草丛中的地衣。因为那一块块地衣里不仅藏着最温暖、最古老的乡音乡情,还有浓浓的母爱。
编辑:许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