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驿站”里的作风之变
作者:况漆利 许小庆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2 11:09:15又是每月的接访日,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朝天咀社区“红色驿站”里,78岁的老党员刘洪明说:“现在的社区账目清晰明了,大到项目,小到撮箕扫帚,都记录在册,张贴在公示栏内,每一笔收入也清清楚楚,不仅有经办人签字、书记审核,同时还有监督人签字。”
“要是搁到几年前,哪里看得到这些明细,完全不清楚社区的收支是啥情况。”居民甘业容也感慨道。
江津区白沙镇,这个地处长江之滨的千年古镇,正通过全镇73个“红色驿站”,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作风新貌。
驿站变课堂:警示教育“零距离”
高屋社区红色驿站的“清风讲堂”内,墙上的日期引人注目,一个标注着“2012年12月4日,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另一个则是“2023年10月,本社区‘两委’干部违规操办婚宴受到严重警告处分”。镇纪委书记冯晓勇介绍,每个驿站都设有这样的“警示角”,用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给党员和群众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
为了让警示教育更具实效,白沙镇创新推出“三式学习法”。在主题党日中,镇里查处的3起违规案例由党员代表上台开展“微警示”,这种“情景式”学习,让大家深刻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的内涵和违反规定的后果。24个村(社区)公开2023年与2024年管理经费对比柱状图,降幅达20.29%。通过“对比式”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经费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直观感受到中央八项规定带来的变化。此外,群众还能通过驿站张贴的二维码扫码“点课”,指定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到站开展“说廉·讲廉·晒廉”。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80余场,“点单式”教育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居民朱虹铃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中央八项规定是‘上面的事’,现在连我家娃娃都知道村社干部不能乱吃请了。”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警示教育成效,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驿站当诊所:刀刃向内“查病灶”
2024年开始,驿站推行了“群众问诊”机制,聚焦乡村振兴、民生服务、工程项目等重点领域,共收集问题线索20条。每个驿站都设立了“意见箱”,村民可以匿名投递,镇纪委每月15日、30日“摘果”督办。针对高频问题,白沙镇搭建了“镇党委+村(社区)+驿站观察员”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商讨解决方案。村(社区)推出“小微权力流程图”“民生事项清单”,将经费使用、物资采购等高风险事项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公开。此外,还创新“码上监督+网格监察+季度评议”立体监督模式,85名专职网格员下沉驿站成为“观察员”,对整改情况进行“背靠背”打分。
观察员张涛介绍:“上个月有村民反映干部收材料时态度生硬,现在驿站专门开设了‘代帮办’窗口。”通过一系列举措,群众满意率从年初的91%升至98%,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驿站作熔炉:制度创新“长效治”
傍晚,三口村三元寺驿站灯火通明。村“两委”正根据驿站收集的建议,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这是白沙镇将学习教育成果固化的缩影。通过驿站“三议”工作法(党员提议、群众评议、党委审议),全镇已出台8项接地气的制度。“驿站联审”制度规定,村级服务群众工作经费支出需经驿站站长、副站长联签;“阳光流水席”制度要求,婚丧宴席需提前半月在驿站报备菜单、人数;“作风体检”制度则让“两委”干部每季度在驿站“亮绩晒单”,接受群众质询。
镇党委书记曹均平算了一笔账:今年较去年全镇公用经费下降10%,民生投入增幅达16.54%。“省下的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指着驿站墙上的逐年上涨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和经营性收益表说,“这些收益都是大伙儿的,要实实在在用在老百姓身上的。”
驿站连民心:群众评判“验成色”
在最近一次的驿站“群众评议会”上,村民给镇干部打出“意外”高分。原来,镇里借助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对驿站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偏远村组老年人办事不便的问题突出,遂将每月的驿站群众接待日增加“流动服务”,干部带着公章下村办公。“中央八项规定学得好不好,老百姓的脚会投票。”镇组织委员廖轶男翻开驿站服务群众工作登记簿,去年驿站人流量同比增加1.2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破1000个。
白沙镇通过“红色驿站”这一创新平台,全面深入查找问题,加强警示教育,推进集中整治,完善制度规定,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一体推进学查改,在基层党建和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