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统领 “六区”聚力|⑥重庆:以生态为笔,绘就美丽中国先行区新画卷
作者:田莉 李云霄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3 19:00:00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一年来,全市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攻坚,青山常在、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的城乡大美画卷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从“捕鱼”到“护渔”:长江十年禁渔见成效
阳春三月,乌江水碧波荡漾,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灵动的春日画卷。
重庆市武隆区鸭江镇,位于武隆西北部,是乌江支流大溪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之一。早上刚过8点,55岁的渔政协助巡护员李世伦和队员便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每天的护渔巡河工作。
“我现在是一名护渔员,但在禁渔前我却是靠着捕鱼养家糊口的打渔人。”李世伦从小在河边长大,和这里的居民一样祖辈都以打渔为生。靠着捕捞的渔获,他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名为“打渔人家”的小餐馆,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每天清晨,他都会驾驶着小船在大溪河上撒网捕鱼,然后将新鲜的鱼儿运回餐馆,烹饪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伦发现,捕鱼变得越来越难了。
“以前河里的鱼那么多,现在怎么越来越少呢?”李世伦看着空荡荡的渔网,陷入了沉思。受过度捕捞及水环境恶化影响,长江流域鱼类资源锐减,大溪河也不例外,渔民面临“越捕越少”“越捕越穷”的困顿局面。看着曾经熟悉的河流变得陌生,李世伦心里五味杂陈。
“肯定要改变,要跟随长江保护一起改变。”经过渔政部门的政策宣传,李世伦明白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是为了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维持生计的新路。
2020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重庆同步推进渔民“退捕上岸”行动,并设置护渔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经过深思熟虑,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李世伦正式成为一名护渔员。
现在,李世伦已经任队长,不仅每天都会带着队员前往大溪河鸭江段进行护渔巡查工作,还要24小时待命接收举报线索,如果发现非法捕捞、违规垂钓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轻则劝阻、制止,严重的及时上报渔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队员们多数也是转产安置的退捕渔民,看到生态环境实实在在变好,江边垃圾少了、鱼群多了,大家都觉得这份坚守值得。”
他告诉记者,禁渔令才颁布的时候,还是会有人偷钓,他毫不徇私得罪了不少人。但随着政策推行得越来越顺利,大溪河的水质得到改善,鱼类数量肉眼可见地增加,以前“恨”他的人又重新成为了好友。
“禁渔以来,重庆统筹推进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介绍,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增加。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行动中,重庆将进一步强化上游担当,健全长江十年禁渔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从“黑臭水体”到“美丽湖河”:推进一江碧水向东流
铜钵河,位于重庆市梁平区的长江四级支流,其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流经重庆市梁平区,最终汇入嘉陵江。干流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916平方公里,是川渝两地水系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的跨界河流之一。
在梁平区碧山镇新元村,以铜钵河为界,对岸就是四川省大竹县石桥铺镇,一条清代石板桥连通两岸。“这里最早是官道,后来逐渐成为梁平、大竹居民互相来往的重要道路。”新元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河长陈小林带着记者走上石桥,水流经上游筑坝拦截缓缓流下,碧波荡漾,清风拂过令人心旷神怡。
“在2020年以前,这里由于跨省管理混乱,沿岸工业企业偷排、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突出,加之管网破损、生态基流不足,水质一度恶化为最差的劣Ⅴ类,严重影响流域水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陈小林回忆道。
“河水污染严重的时候,大家都远离河边绕道走,互相也不去对岸赶场,基本断了联系。靠河边的房子一年四季门窗都是关得严严实实,进出都要戴口罩。”村民皮春燕回忆起以往“恶心腐臭、鱼虾绝迹”的场景一味地摇头。
为了改善铜钵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起,川渝两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壁垒,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积极完善铜钵河流域川渝联防共治、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
“那段时间,我们川渝两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河边排查污染源,走访一家家企业,检查一个个养殖场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铜钵河治好。”梁平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李书华说道。
经过5年攻坚,铜钵河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及以上,2024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跨界流域联防联治的“新样板”。
“做梦都想不到治理后的铜钵河会这么美,不仅河流得到治理,周围的环境也得到提升,还建起了湿地公园,我们现在都喜欢沿着河边散步,心情十分舒畅。”坐在河畔,欣赏着眼前春景的皮春燕十分惬意。
“依托‘巴渝治水’大数据管理系统,梁平区实现了铜钵河流域川渝‘一张图’智慧化监管。”李书华介绍,这套系统整合了重庆全市范围内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多方面数据,两地实现水环境问题“一键交办”、自动督办、整改销号数字化管理的融跨协同处置。“巴渝治水”系统的监测感知点已达1.1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推进“治水”走向“智水”。
从“低端农家乐”到“网红民宿”: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样板
暮春的缙云山,银杉吐翠,桫椤凝露,四照花含苞,负氧沁润云雾间。来自江北区的赵女士和丈夫驱车来到距离景区大门2公里左右的“缙闲居”民宿。民宿整体风格为新中式,白墙灰瓦,搭配木质装饰,与周边茂密山林竹海相融合,尽显自然雅致。“无论是环境还是设计都非常用心,这样的条件我们很满意。”赵女士说道。
“这里只有8个房间,虽然单价接近500元,但一房难求却是常态。一般需要在手机上提前预订,临时来的客人通常都会订不到房间。”年轻的民宿经营者刘豪打开手机App,“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各平台都“无房”的信息。
重庆人对于缙云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重庆唯一一个位于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逢周末或小长假,和亲友一起上山游玩的人不在少数,这也造成缙云山上的村民曾一度“靠山吃山”:不仅违规私搭乱建房屋,还无序开发低端农家乐,导致缙云山面临生态承载超限、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系统性危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违建突出问题作出重要批示,重庆打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三年间,缙云山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覆土复耕复绿48.1万平方米,引导核心区和缓冲区203户、520名居民全部搬出自然保护区。
“当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突然要搬出去,心里很不舍。但看到缙云山的环境越来越差,我也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刘豪的父亲刘武在缙云山经营了20多年农家乐,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几乎每家店的住宿餐饮条件都差强人意。“差乱差是常态,到头来不仅不赚钱,对生态也造成极大的伤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
为加快推进缙云山综合整治,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2023年9月,北碚区启动民宿改造计划,明确了以村民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对缙云山核心区及缓冲区外三个镇街近80户现有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
“我们是第一个签字的!”刘武说道。让他“动心”的最大原因,是北碚区提出的“政府引导、村民自建、专业团队参与”的改造方式,政府聘请专业团队为村民提供免费设计,让老百姓“家好看、能赚钱”。
游客需要优质服务,经营者需要看到变化、有实质性收入,民宿该如何提质升级,这对于设计者是个考验。为此,设计团队选择了以村民为主体的建设模式,挖掘村民的个性和需求,打造“一户一特色”的民宿业态。
缙闲居作为缙云山民宿升级项目的第一家,建筑师王求安在设计时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不仅要充分尊重村民意见,还要把原有特色融入设计中。”经过改造,“空山”“观庭”“夕云”“听石”“夕峦”“竹簌”“观辰”“云澜”8个户型完美呈现——改造后的房间更宽敞舒适,窗户更大朝向更好,客人活动区更充足。民宿与缙云山完美融为一体,体验感显著提升。
“房间数量少了,但品质上去了,客房单价也水涨船高,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刘豪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目前,缙云山已先后引进落地温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态农业等文旅康养和田园综合产业项目32个,带活缙云山甜茶、缙云青梅等经济作物1240亩,夜爬缙云山观日出火热出圈,凭风看云、黛湖等成为网红打卡点。从“靠山吃山”转向“养山富山”,缙云山治理案例成为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成功样板。
如今的重庆,正以生态为笔,在巴渝大地上书写着美丽的篇章。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铜钵河治理,从缙云山的生态修复到整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每一个故事都见证着重庆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的不懈努力。未来,重庆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让这片土地更加美丽、更加宜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重庆力量。
编辑:田莉;李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