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陶灵专栏|竹米

作者:陶灵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3 09:03:14

“开花结果”不一定都是好事。

比如大多数同种竹子,面临的却是死亡。大多数竹生长60至100年要开花,开花结籽后就会枯死;子落地再生竹,六年又成林。这称之为“换根”。

《山海经》《酉阳杂俎》《埤雅》里都有竹子开花后枯死的说法。《夜航船•花木》中介绍了一个阻止竹子开花的办法:“竹子年月久了要结竹米,赶快把它砍断,留下离地二尺的部分,打通里面的节疤,灌进狗粪,其他的竹子就不生竹米了。”我没得到印证,不知是否属实。这里说的竹米就是竹子开花结的籽,也是竹的种子。

一字梁是重庆市城口县、巫溪县界山,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约120公里,因山体呈一字形故名。此山山顶为平川地带,成片生长着枫竹、黄竹、龙头竹。这些竹名是土话。

竹的种类多,各地的叫法千差万别,它们很多只是大小粗细不同,看起都差不多,我分不清。新编《开县志•自然地理》载:1951年、1961年、1967年、1976年,一字梁较大范围的竹子开花结籽后枯死,再重新发芽出笋,经数年才成林。当年百姓称这种现象为“还山”。

见过竹子开花的人不多,即使住在乡村的八九十岁老人,也许从没见过。反而,一些六七十的人却见过两三次。当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我表弟五十来岁,十多年前就见过,而他七十多岁的父亲竟不知竹子开花的事。开花前,竹叶几乎掉光,然后每个竹节上长出许多苞芽。凡遇竹子开花,大家都会觉得惊奇,纷纷跑上山去,采摘竹米。生竹米的枝丫位置比人高得多,先在地上铺一张床单,把竹竿扳弯,一枝一枝地用手抹下,都落在床单上,或者直接用布袋子接竹米,这就需要有人帮忙提袋子。摘回竹米,不用舂,晒干后自然蹦出壳,再筛干净。做干饭、稀饭,磨成面蒸粑、煎粑,炒吃,都可以。竹米像麦子,晒干后为黑褐色,吃时略带竹腥味,生嚼有点甜。

因竹米不容易碰到,以前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即,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歇息,只啄食竹米。

中医药著作上称竹米为竹实。唐代医药学家孟诜的《食疗本草》上说:“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神农本草经》也记:“实,通神明,益气。”意思都是“具有使人神清气爽的功效”。

“我几次看到竹子开花,都是荒年,少吃的,饿肚子。”七十岁的周老头见过几次竹子开花。他老家在重庆市云阳县农坝镇,周围连绵大山,属大巴山余脉,与开县、巫溪县相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来年间,农坝镇相邻几个县山上的竹子先后开花,周老头恰巧都见过。

民间过去流传“竹子开花,马上搬家”的谚语。家不一定真搬,可能只是个说法,意在提醒大家,竹子开花预兆灾荒年月来临,要想办法躲避。我在新编《开县志•灾害》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民国18年(1929年),春荒兼水灾。天年不顺,颗粒无收。东里里二坝乡(今重庆市开州区白泉乡)之民食竹结之物(即竹米)。”荒年有竹米吃,这是不幸中的幸事。宋代《太平广记》中有同样记录。天复四年(904年),自甘肃至西,数千里之地天干缺食,民多流散。饥民吃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这年,突然山中所有竹子开花结籽。饥民采之,舂米而食。一时间,山崖、溪谷,采竹米的饥民多得如市场一样拥挤。

2009年,属于大巴山脉的一座山上,一种名木竹的竹子大面积开花,当地村民上山采摘竹米,最多的获取达三千多斤,人吃、喂猪皆有之。有个姓唐的酒坊老板,用竹米烤酒几百斤。喝过的人说,其味清香,口感醇正,只是下喉略带竹腥味,但不失为难得的特色产品。这个不重要,重点是竹米用于烤酒,还拿来喂猪,而不像过去是去填饱人的肚子。要知道,旧时每遇灾荒年,政府都要禁酿。

竹子开花之年,再不见颠沛流离的景象。是好事。


编辑: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