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之城:重庆内陆开放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唐余方 冯驿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3 09:13:10过去,内陆开放曾是一道横亘在世界面前的结构性难题。如今,这道难题已被一座远离海岸线与边境线的城市解开。
重庆,这座被大山大江环绕的内陆城市,曾是杜甫诗中“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的险峻之域,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笔下“连一块平地都没有”的艰难之地。不承想,在这样一个交通闭塞、天堑重重的地方,却激荡起内陆腹地迈步开放征途的光荣与梦想。
第一趟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出,“钢铁驼队”驰骋亚欧大陆;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这里起笔,构建起中国西部出海新格局;长江黄金水道与“一带一路”在这里交汇,让内陆腹地成为世界“中转站”……铁轨、航道、公路、航线编织出密集高效的多式联运网络,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让重庆冲破“山的阻隔”和“江的间隔”,加速迈向国际“枢纽城”。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赋予重庆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定位,在聚散功能和辐射带动等枢纽性作用发挥方面赋予重庆更大使命。
肩负这一使命,重庆加快建设链接全球的门户型交通枢纽、陆海并济的综合物流枢纽、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枢纽等“九大关键枢纽”,向更高层级的开放迈进。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为发展逻辑,重庆开放的空间在扩大,开放的内容在升级。
无边胜景在前头。当内陆腹地不再被地理概念所束缚,当枢纽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能动主体,重庆这座“枢纽之城”,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领域书写内陆开放新篇章。
交通枢纽·让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今年以来,重庆在开放征程中步履不停: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建成投用,第7个综合保税区——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竣工,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高铁枢纽站重庆东站即将开通运营……这些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背后,指向一个孜孜以求的目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重庆三峡学院院长李敬指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不是单一的枢纽,而是各种要素流动的核心节点,既有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有形枢纽,还包含物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国际交往等无形枢纽。它的本质是资源的聚散和辐射,必须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
交通,无疑是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得以铺展的基本要件,它承载着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牵引内陆地区敞开通向世界的怀抱。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肩而立,一同被列为全国交通四极。
这一“战略极点”的定位,证明重庆在全国交通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凸显出重庆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和成熟的交通体系。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不仅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重庆以多种方式打通了出海出境大通道:南向有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南亚,西向有中欧班列直达欧洲,东向有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北向有“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连接俄罗斯,空中的国际航空枢纽已形成覆盖五大洲的全球航线网络。
透过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的开放地图,这种交通的立体贯通不再是宏观概念,而是具象可感的网络体系。
长江两岸,果园港、珞璜港、新田港、龙头港依江分布;山脉之间,兰渝铁路、渝怀铁路等纵横交错,沪渝高速、包茂高速等密集如网,它们将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西站等一个个关键的园区、基地、平台、站点彼此串联,构建起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和通达程度审视,重庆作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既可连接外循环,又可连接内循环,还形成东西南北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无论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风驰电掣的铁路干线,还是繁忙起降的国际机场、千帆竞发的内河港口,无一不让重庆在全国交通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敬说。
这一重要地位,彰显地理与战略的共振、改革与创新的成果,更是重庆朝着更高目标驰而不息、永不停歇的坚实脚步。2024年以来,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重庆打造门户型交通枢纽的步伐明显加快,这座“枢纽之城”还在不断升级——
空中,随着4月9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竣工,加之去年第四跑道正式投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已然形成“3座航站楼+1座卫星厅+4条跑道”的运行格局,年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20万吨。
至此,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航空保障能力直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陆上,从今年3月开始,渝厦高铁重庆段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的关键阶段。而其沿线的关键站点——重庆东站,同样进入收官冲刺阶段。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高铁枢纽,重庆东站建成后,渝厦、渝万等多条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都将在此交汇,它将成为集高铁、轨道、公交、商业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枢纽。
港口,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枢纽内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果园港)多式联运枢纽一期项目主体建筑已全部完工,重庆川能果园港现代物流有限公司也于3月正式揭牌,标志着川渝实业西南贸易中心项目进入常态化运营。
重庆,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困于内陆的被动节点,而是主动构建一张通达四方、辐射全球的交通网络。在这张网络中,飞机翱翔、列车呼啸、百舸争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正以重庆为中心加速流动汇聚。
物流枢纽·畅通实体经济“筋络”
在构建链接全球、立体高效的交通门户体系进程中,重庆逐渐突破传统物流的仓储运输功能边界,向国际贸易、保税服务、国际金融等领域延伸拓展。
这一转型,为本土物流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市场机遇。
重庆美联国际仓储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几乎与重庆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民营企业,是重庆最早开展国际物流业务的探索者之一。公司总裁何道国回忆:“创业初期,由于重庆缺少对外的铁路、高速公路等物流通道,进出口产品少,我不得不经常参加国内外的推介会寻找货源。”
让何道国始料未及的是,重庆后来会以开拓者的姿态,成功构建起通达全球的物流网络,成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和“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如今,依托重庆通道叠加、物流畅达的优势,美联物流的业务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在我们的挑战已经从寻找货源转变为如何优化国际运输服务。”何道国说。
通过服务长安汽车、赛力斯等核心客户,美联物流形成了涵盖轨道交通设备、整车运输等全品类物流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渝车出海”行动计划的推进,美联物流率先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成立分公司,成为重庆首家布局海外市场的民营物流企业。
从6人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500余人、11家下属公司的国际物流集团,美联物流的迅猛发展,正是重庆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进程中,企业顺势而为的生动写照。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在重庆的开放进程中,无数物流企业支撑着这座“枢纽之城”的崛起。
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秘书长蒋啸冰提供的数据印证了这一态势:2024年,重庆新增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77家,同比增长37.5%,总量达708家,位居西南地区首位。
“重庆国际货代企业备案数量在这几年持续增长,并在去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直观反映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的蓬勃市场活力。”蒋啸冰说。
当前,重庆物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和以美联物流、重庆润创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在东盟、欧洲等地布局海外仓,共同打造“丝路渝仓”品牌。
与此同时,国际物流巨头也加速入渝。2024全球海运货代50强企业中,已有27家在渝设立分支机构;2024全球航空货代50强企业中,已有29家在渝设立分支机构。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种双向互动体现了国际国内市场对重庆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物流枢纽功能发挥的认可。”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军说,国家物流枢纽要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作用,枢纽功能的发挥不仅体现在物流网络建设上,更体现在对跨境贸易和国际生产制造的有效支撑上,重庆正通过构建现代物流产业链,升级服务能力,持续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
要实现以上目标,制度创新必不可少。
张军认为:“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要以制度创新赋能枢纽建设,融入新的要素、技术、系统等,形成现代物流产业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实现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进而形成现代物流的新质生产力。”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率先推广铁海联运“一单制”,推动跨境公路陆上贸易术语规则实现新突破;在全国首创以航空公司为单元的保税航材监管模式;率先建设“智慧铁海联运”综合场景,形成铁海联运“一码通”……大力推进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多路并进激发现代物流活力,重庆的高效组织、低成本配置能力越来越强。
2024年1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实施方案(2024—2029年)》,提出构建“4656”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即打造“四向”国内国际双向物流通道、构建铁水公空管数“六网”协同运输体系、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和功能、构建“六项”综合服务体系。
重庆正以改革织密物流之网,放大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集成效应。
产业链枢纽·“通道经济”加速转化为“枢纽经济”
今年3月,在第46届曼谷国际汽车展上,长安汽车泰国生产基地生产的首款车型Deepal S05惊艳亮相。
在现场,长安汽车东南亚事业部采购部总监郭兵成就感十足。2023年到泰国工作后,他和团队推动泰国新能源整车工厂建成涂装、总装、发动机组装、电池组装生产车间,在本地寻找到120家供应商提供零部件货源……一路走来,他们参与、见证的不仅是长安汽车一座海外工厂的诞生,更是重庆制造业沿国际通道展开的“世界地图”。
今年5月,3000多辆Deepal S05即将交付给泰国当地客户。“这次交付意义重大,它标志着长安汽车从以前的整车产品出海,发展到如今的产业链供应链出海,实现了零部件、服务的本土化落地,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等全产业链输出。”郭兵说。
这场跨越山海的产业拓展,是重庆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真实写照。
以长安汽车东南亚市场为例,跟随车企的出海步伐,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也动了起来。长安汽车的车灯供应商重庆大茂伟瑞柯车灯有限公司、注塑件供应商重庆鸣洋警安电器有限公司、高低压线束供应商重庆新民康科技有限公司等都在海外布局了生产基地,长安汽车的电驱供应商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在泰国设立分公司,生产出泰国首个“七合一”的本地化电驱系统……这种“链式出海”的景象,生动诠释了重庆的产业链重构能力。
“一级供应商必然会带动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对整条产业链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郭兵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离不开链接全球、立体高效的物流中枢和交通门户体系。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立体网络,重庆正将地理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组织优势。”
在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燕看来,能成为枢纽的城市一般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既具备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还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潜力,同时拥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商业等。作为制造重镇的重庆,具备以上所有特征。
基于这些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正成为重庆众多企业寻求发展的新趋势。
马晓燕将这种新趋势置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坐标体系中去分析:“重庆的枢纽优势正转化为产业重构的加速度,‘通道经济’正加速转化为‘枢纽经济’。”
在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承载地——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能看到枢纽经济演进的清晰轨迹:昔日的农田小站团结村如今已蝶变为铁公水空“四式联运”枢纽,园区从最初的物流集散,发展到如今聚集5400多家海内外企业的临铁产业集群,整车、医药、冷链等特色产业链在此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从更大的维度看,以物流中枢和交通门户体系为基础,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重庆还在进行更大布局,旨在打造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枢纽、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
“重庆正在推进的‘416’科技创新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建设的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等,都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重塑。”马晓燕说。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已经破土起势。
3月28日,记者在位于长江以南的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看到,园区的重大牵引性工程——先进机电装备和物流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而在长江以北的九龙坡片区,黄磏港已正式投入运营,千帆竞发、货畅其流,重庆又添一个重要的物流枢纽。
从2024年4月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到今年4月,短短一年时间,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已累计签约开工项目218个、总投资1813亿元,在产业园的先行区新注册企业140多家,涵盖先进成套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流及供应链服务等领域。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枢纽经济区之一。
这些成果,无不彰显着“枢纽+产业”协同发力所释放出的乘数效应。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的建设,抓住了枢纽和产业两个关键,通过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来带动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又将进一步推动枢纽提档升级。”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物流部部长宋娌娜说。
产业之根向外延伸,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在对外开放的征途中,重庆并未止步于产业版图的重构,还在国际交往中加快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024年,重庆进出口总值达7154亿元,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3.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3%;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德国、匈牙利、尼泊尔等国家领导人来渝访问,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国际友城大会、“一带一路”侨商大会等成功举办……仅从2024年这一年的数据,就能窥见这座城市的“国际范”。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回望,重庆的变化,不止于一条通道的打通、一座航站楼的落成、一个项目的开工,而在于它用实际行动重构了“内陆”的概念与角色。
重庆这座“枢纽之城”,如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远的布局、更主动的姿态,成长为中国内陆崛起的一种路径、一股力量。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跃升,更是中国内陆开放的一个时代注脚。
编辑:唐余方 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