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从全局、长远、大势上把握“两大定位”科学内涵

作者:方旭 费可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3 09:15:14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擘画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的宏伟蓝图。“两大定位”优化拓展了国家整体开放布局,彰显了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重庆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独特作用,为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总纲领总遵循的关键支撑。

科学把握“两大定位”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两大定位”的内在联系,努力推动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两大定位”是重庆以一域服务全局新的战略指引和新的历史使命,作为系统全面、逻辑严密、贯通衔接的有机整体,需要一体推进、一体打造、一体见效。

从地理位置来看,重庆坐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利,又有大巴山和三峡天险为屏障,自古便是控扼西南与中原的重要节点。从地理上看,重庆的多维度空间辐射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双循环”战略中的关键支点,能最大限度撬动西部地区发展,其枢纽功能也直接关系到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畅通性与国际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从历史纵深来看,“两大定位”极具战略价值,是通联全局、活络经脉的“关键牵引”。重庆的“关键牵引”作用根植其历史积淀与时代使命。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是挽救民族危亡,追求民族复兴的大后方,不仅能够有效抵御敌军的进攻,还能为抗战提供重要的后勤支持;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成为重点建设区域;进入新时代,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现代化新重庆的战略支撑。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重庆需按照“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要求,聚焦聚力打造“六区一高地”,努力打造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重大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作用,大力引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领军链主企业,带动区域产业协作、集群发展。

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看,“两大定位”与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综合集成、互嵌融合、相互赋能,具有“一子落而满盘活”的综合效应。依托大巴山系与三峡天险构建重要屏障,以三峡库区为盾守护长江经济带命脉;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西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者;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协调发展,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跨省生态补偿、财税共享等机制;在粮食安全、能源储备、数据安全等领域承担着“备份功能”;以“腹地经济”搭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通道,全面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国家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以经济圈带“西部大开发”辐射面,全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要以支点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做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的关键支撑。四川盆地以“天府之国”富甲西南,却囿于层峦叠嶂的地理闭环。重庆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四川东出的“桥头堡”,扼川江咽喉。整合两者“西向战略纵深+东向开放门户”的复合区位优势,能够缓解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缩小区域差距,增强国家经济的整体韧性和战略回旋能力。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迭代升级“十项行动”,提质升级“四重清单”,推进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增强成渝中部崛起势能。协同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三个一体化”,有利于构建一体两核多点区域联动新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要以经济圈带“西部大开发”辐射面,推动形成实施“六个坚持”的清晰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和动力源,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通过分层次、分领域、分时序推进一批战略基础性、区域辐射引领性产业集群发展,紧扣“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对接联动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安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与沿海地区相呼应、紧密联系的大腹地、宽腹地、强腹地。有利于增强“服务大局”的产业备份承接能力,夯实国家安全基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发展。

要以辐射面汇“一带一路”两条线,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关键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优势,是联动西部大开发、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区域。以区域经济整合夯实腹地经济,以“ 十向通道”打通内外循环堵点。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标杆,实现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向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跃升,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深刻理解综合枢纽的驱动引擎作用

重庆属“四向”开放,通“陆”联“海”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撬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天然杠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是立足重庆区位优势,构建多功能叠加、多要素集散、多业态融合战略性综合性枢纽的实践要求。

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持续增强国际物流枢纽功能。重庆是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和“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要依托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定位,持续拓展中新、中缅、中老三个方向的通道,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及国际航空枢纽的高效联动,打造链接全球的门户型交通枢纽。着力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四向”国内国际双向物流通道,构建铁水公空管数协同运输体系,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和功能,持续健全内陆开放综合服务体系,打造陆海并济的综合物流枢纽。

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功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增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整体能级,促进“416”科技创新布局量质提升,探索“教育+人才+科创+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通过横向联动整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资源,实现产业梯度转移至西部腹地和生态联防联治,构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备份产业链”。坚持服务赋能,紧盯产业链供应链中枢环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枢纽。

以提升区域集聚辐射能力为重点,持续增强区域辐射功能。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打造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地、扩散地、辐射地。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和绿色金融改革,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迭代升级国家(西部)算力调度平台,打造绿色高效的新型能源算力枢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市场,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升要素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在生态保护中升级产业、在开放中强化安全,打造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枢纽。

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抓手,持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体系,大力推进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形成多式联运“一单制”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成果。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相向发力、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数字重庆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双轮驱动”,打造创新引领的制度型开放枢纽。持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国际产能合作。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开放平台,推进“渝车出海”和“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转口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制定实施外贸转型升级专项支持政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双向开放的国际经贸枢纽。强化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支撑,通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带一路”交往中心,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外国领事机构、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等落户。提升对区域和全球资源的配置力、整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交往枢纽。

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建设“九大关键枢纽”,持续放大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综合效应,全面提高对西部和内陆地区以及全球资源要素的集聚流动力、配置增值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作者:方旭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费可系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唐余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