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重塑成长生态 为科技人才“搭台架梯”
作者:叶家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3 14:56:11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变量,重庆科技人才培育工作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跃升期。对标京津冀、长三角等科创高地,重庆需以系统性思维重塑人才生态,构建“产教融合育才、多元激励用才、协同创新聚才”的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推动科技人才从“量的集聚”向“质的跃升”转变。
实施产教协同育才,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推动高校与产业链深度嵌套,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以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为样板,在高校推广“企业冠名班”“产业学院”模式,支持长安汽车、川仪集团等链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设“智能网联班”“机器人工程师班”,实现课程体系与技术迭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升级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开发“岗课赛证”融合的系列精品课程。对参与职工技能培训的企业,按培训人数给予最补贴,构建“企业出题、院校答题、市场阅卷”的技能人才培养闭环。
推行多元评价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能。一方面,建立以“创新贡献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技术成果转化率、专利应用价值等指标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标准。在重点实验室推行“PI制”项目负责模式,赋予科研团队自主经费使用权,打破“论资排辈”的资源分配壁垒。另一方面,对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青年人才给予项目资助。探索“人才+资本”激励模式,支持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企业分红,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让创新价值在市场中实现最大化。
打造科创雨林生态,提升人才发展平台能级。一方面,加快建设金凤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集群,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对高校专利实行“托管运营”模式,将专利转化率纳入高校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建立“成渝人才服务通”数字化平台,实现两地人才资质互认、项目资源共享。对来渝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和“一站式”政务服务包,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闭环。
实施“青锋行动”,构筑科技人才成长矩阵。一方面,为青年科研人员设立“零门槛”项目启动资金,建立“学术导师+创业导师”双轨指导机制,每年遴选青年科技人才进入院士工作站跟岗研修。另一方面,支持青年人才牵头组建“创新特区”,在经费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赋予人才充分自主权。对获得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报告资格的青年学者,给予学术交流专项资助,构建与全球创新网络的无缝衔接通道。
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重庆需以改革为笔、以生态为墨,通过构建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激活创新活力的评价激励机制、链接全球资源的开放合作平台,让各类人才在重庆创新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温度。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