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支撑·带动·示范”实现新跨越

——重庆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汪茂盛 别致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4 08:53:15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希望正在重庆这座山城恣意生长。

半山上,赛力斯超级工厂内新能源汽车加速放量;长江边,果园港开行中欧班列(重庆),实现了国际水铁联运无缝衔接;双桂湖畔、荇菜花开,鹭鸟成群,湿地与城市共呼吸……

重庆,满怀雄心壮志,始终朝着目标奋力奔跑。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要求重庆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再次嘱托重庆“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这是对重庆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重庆未来的殷切期许。

近年来,重庆在中国西部地区崛起的蓝图上展现磅礴气象——“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构建,内陆开放通道实现能级跃升,美丽中国先行区绿意盎然,每个标志性成果的取得,都是重庆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的具象体现。

更高含“新”量:支撑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重庆两江新区龙盛新城,远处山峦起伏,一座超级工厂掩于其间,远远望去就如一座汽车之城。

这是占地面积达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两倍的赛力斯超级工厂。这里,1600台智能终端和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运作,全球领先的超级一体化压铸技术能让222个零部件集成为10个,关键工序100%自动化。这座“汽车产业大脑”生态下的全球标杆级智慧工厂,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集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打破了传统工厂的概念。

超级工厂生产“超级汽车”,问界之“智”带给消费者许多惊喜。该公司自主打造的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是具备持续进化能力的超级智能整车平台,率先实现了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形式的兼容。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驱动汽车产业发生前所未有的全面重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是全新的物种。”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说。

2024年,赛力斯销售新能源汽车超过42万辆,同比增长182.84%,实现销量倍增目标,已然依托科技创新实现“换道超车”。

“说起来,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问界系列汽车,既是‘重庆造’,也是‘四川造’。”张兴海表示,问界搭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主要由位于四川宜宾的宁德时代旗下的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供应,同时还有诸多零部件也来自四川的厂商。

赛力斯的飞速发展也牵动着西部汽车产业集群的壮大,不仅是重庆加快打造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龙头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缩影,也是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有力实践。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考察重庆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这座西部重镇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时代发展坐标。

近年来,重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加速重构汽车产业生态:推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垂直整合,形成全栈式智能解决方案,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区域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实现闭环运行,为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雄心壮志,让重庆的眼界和格局突破了西部局限,面向全国,放眼全球。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万辆,同比增长90.5%,领先全国增长率近60个百分点,足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渝发展迅猛。

从低端制造跃升高端智能,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支撑着重庆从制造重镇迈向智造标杆。

在重庆,有一支“智能感知国家队”,利用“光+AI”为生产制造企业安上更加敏锐的眼睛。

智能感知领域在我国长期存在短板。2020年,重庆两江新区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院地孵化”了第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业——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来,摇橹船科技以“光+AI”为技术核心,不断突破工业机器从“看到”到“看懂”的技术瓶颈。该公司研发的曲面高反光表面3D缺陷检测装备,突破了光学检测极限值;Micro-LED晶圆外观检测装备检测精度控制在1微米以内,相当于能在足球场上轻易找到一根绣花针;3D涂胶质量在线检测系统能秒级响应,精确检测汽车车身涂胶缺陷……

“我们将光学感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对工业场景中‘看不见、检不准、控不住’三大难题进行长期攻关,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支柱产业注入智能化新动能。”摇橹船科技创始人郑道勤说。

“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说。

2024年,重庆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产值170.9亿元,同比增长13.6%,芯片国产化替代加快推进,重庆全力推进国家西部算力枢纽、西部算电协同创新中心和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建设,建成数字化车间1096个和智能工厂183个,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居西部地区第1、全国第10。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更大“朋友圈”: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携手共赢

3月21日,一列满载200辆长安汽车的铁路JSQ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专列从重庆鱼嘴站缓缓驶出,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直达广西钦州港,随后通过滚装船发往阿联酋迪拜杰贝阿里港。

“渝车出海”并非新鲜事,但“铁路JSQ车+滚装船”却是头一遭。

重庆市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副主任李颜表示:“此次创新,是‘产业跟随’服务的重要举措。”

JSQ车跟传统集装箱相比,具有单批运量大、运输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优势。新模式较传统模式节约运输时间10%—15%、成本降低8%以上。

物流时效精确度与成本控制率层面,每一个百分点的“小”进步,都是助力重庆产业发展的“大”跨步。

路畅才能业兴,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是重庆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抓手。

“路的起点”的建立,需要跨域协作,“路的终点”不是目的地,而是奔向更多朋友的新起点,最终大家“手拉手”形成“一个圈”。

正如此次“铁路JSQ车+滚装船”的降本增效探索,是重庆与广西这个“老朋友”的又一次合作。

“重庆和广西,是最早开始共建通道的两个地方。”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发展部部长刘梦骥说,近些年最直接的感受,便是更大“朋友圈”带来的制度管理体系化、用户选择多元化和服务数字化。

自古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重庆,据此发展起成熟的水运体系,为何要转变赛道?

对于大宗原料、粮食、矿石等产业,水运经济效益高,但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门类逐渐增多,水运交货时间波动大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光靠江海联运是不够的,开展铁海联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解。”刘梦骥说,2017年7月,重庆和广西两地政府一拍即合,渝桂新(重庆)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开启了重庆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的建设。

这条串联起重庆、广西向南出海的新通道,让“1+1大于2”的作用愈加显现。

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重要职责。

2个月后,重庆推动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及广东省湛江市在渝签署《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形成“13+1”合作共建机制。

2020年11月,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渝桂新(重庆)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重庆和广西两地合资共建拓展为6省(区、市)8股东共建,到去年11月,青海、陕西、海南、云南加入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共建,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13+2”省(区、市)全覆盖。

“‘13+2’的合作共建机制早在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已建立,而如今的全覆盖,是真正实现了从共建机制到运营平台‘真金白银’的增资扩股。”刘梦骥解释。

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共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越来越大,集聚的资源让沿线地区纷纷受益。

甘肃酒泉的洋葱,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全冷链洋葱班列,销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宁夏的枸杞、滩羊可以从工厂直接被运送到海外消费者手中;澳大利亚的高粱经广东湛江被送到贵州酒企,帮助内陆企业将供应链延伸至国际……这些曾因物流难题而与国际市场无缘的货品,正沿着快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源源不断走向世界,逐步成为当地新的外贸增长点。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朋友圈”并非孤立。重庆另外两条对外开放大动脉——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一起,组成以重庆为圆心,东西南北四向的开放立体网络。2025年第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货物达34.52万标箱,同比增长68.2%,重庆果园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617.6万吨,完成水水中转超1.3万标箱,水铁联运超3000标箱。

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点递增,线越多,勾勒出重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工笔画”。

更长成效期:推进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

“嗡嗡嗡。”3月5日,一架无人机掠过重庆梁平与四川达州交界的平滩河,两岸的涉水企业、入河排污口尽收眼底。

这是2020年以来,梁平区积极主动加强与四川毗邻区县合作,落实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的又一次探索,不同的是,此次活动充分运用了环境水质实时智慧监控平台,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并触发预警机制,累计巡查河道6公里,推动整改水环境突出问题1个。

“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需要多方协作。”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小平表示,去年12月底,发源于四川达州大竹、流经梁平的铜钵河被生态环境部纳入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名单,是重庆唯一入选的案例。

从入选“2023年度重庆市美丽河湖”到走向全国舞台,不敢想,早在2019年,铜钵河的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Ⅴ类。

“铜钵河流域跨界、共界、往复游动情况复杂,河道两岸养殖场众多,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雨污混排的现象突出,河水发黑发臭。”梁平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李书华感叹,那时候两地各自为政,总是治标不治本。

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按下“启动键”,为根治铜钵河顽疾提供了可能。同年9月,梁平与达州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并编制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就此建立两地治理新格局。

开展河道综合治理、补齐治污设施、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大整治养殖场,建设生态截流沟……次年7月,铜钵河流域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从“劣”到“优”是第一步,但要守住这一江碧水,需要久久为功,让“优”变“强”,形成长效示范。

“截至目前,我们共实施了57个项目建设,新增年生态调补水能力600余万立方米,使铜钵河的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以上。”唐小平表示,如今他们还依托市生态环境局打造的“巴渝治水”系统,实现了水环境问题的数字化管理协同处置。

这个于2023年12月上线的治水系统,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环境智能感知网络。截至2025年2月,监测感知点已达1.5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

数字化只是过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细化与成果的长效化,才是目的。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青山常在、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的巴渝大地,是重庆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见证——

截至2024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

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评价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均达标,连续7年无重污染;

重庆修复污染地块19块,提供净地1568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3年保持100%。

产城同呼吸、人城共生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为城市发展助力、为人民幸福“加码”的必答题。

“要扎实推动美丽重庆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标准抓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治水治气治废为牵引一体推进‘九治’全面见效,全域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提升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