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观察
作者:冯驿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4 08:53:56从地图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增长极”所处位置连点成线就像一个钻石般的菱形。
位于东部沿海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这颗钻石璀璨的三角。2020年启动建设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是这颗钻石在西部地区闪亮的一角。“四极”共振,开创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不断奋进。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东启长江、西托青藏、北承陕甘、南接云贵的川渝两地,正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齐声唱响一曲“双城记”。
携手共上新台阶
3月26日,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电池车间,一辆辆已完成焊接、喷漆等工序的新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即将在此安装“心脏”——动力电池。
“为了保证组装电池包的高精度,我们运用了视觉监控和定位技术,一分钟内就能精准处理200块电芯,让这道工序看起来就和搭积木一样简单。”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电池车间主管杨宏昌介绍。
这些动力电池来自近300公里外,有“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美誉的四川省宜宾市。“川渝地区产业融合度正不断提升。四川造的锂电池销往重庆汽车企业,重庆造的汽车又销往四川等全国各地。”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旗下的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平说。
如今,得益于产业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全国平均每7辆汽车就有1辆产自川渝,超过20%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片热土上,协同的步伐不止于汽车产业。
2024年底,重庆迈特光电有限公司出货仪式在重庆两江新区龙盛新城举行,标志着中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大规模光掩膜版生产设备投资项目正式投产。
光掩膜版是显示面板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器具之一,可将设计者的电路图形通过曝光转移到下游行业的基板或晶圆上,为批量化生产基板、晶圆打下基础。这一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7亿元。此外,该项目还将进一步推动两江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升级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全国显示面板产业链起到“补链”作用。
“成渝地区聚集了众多合作伙伴。产品在两江新区量产后,也有利于我们更好服务合作伙伴,开拓更大市场。”迈特光电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川渝共造一台车,到电子信息产业为全国“补链”,如今,“川渝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领域一张崭新的名片。
产业协同背后,是近年来川渝两地的全方位“握手”。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举行了10次党政联席会议,两地聚焦重点领域全方位深化合作共赢,探索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以“双城记”统领提升川渝高质量发展全局。以此为引领,两地各级各部门纷纷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共谋发展大计,共答时代课题,携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整体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马力全开,全速运转。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3万亿元,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93万亿元,5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相较而言,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0.8个、0.6个百分点,比“京津冀”“长三角”分别高0.6个、0.3个百分点。作为我国大力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追赶步伐加快,新的增长极支撑作用加速凸显。
科技突围结硕果
精准分析患者基因特征,大幅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快速给出病理诊断结果,帮助更多患者战胜不治之症……AI“算病”,并非未来,而在当下。
2024年9月,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金凤病理精准诊断中心正式揭牌投用。“该中心以病理为基础,有机融合影像、检验和临床特征,充分利用多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金凤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快速应用到临床一线,真正打造‘重大疾病下一代诊断技术’的策源地。”该中心首席专家阎晓初介绍。
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面,该中心已具备脑胶质瘤AI辅助诊断、淋巴结转移术中冰冻AI辅助诊断、胃肠道活检病理AI辅助诊断等多项诊断创新技术和能力。例如,中心的脑胶质瘤AI辅助诊断已经完成近600例临床研究,准确率超过85%,组织学形态观察耗费的时间从一两天减少至几分钟。
“未来,随着病例数据不断积累,AI模型得到不断训练,将变得更智能。预计几十秒内,AI就能给出精准影像到病理诊断结果。”阎晓初展望。
在金凤实验室的显微镜前,AI“穿上白大褂”和研究人员一道诊断肿瘤;而在300多公里外的四川成都,大数据算法正帮助制造业企业解开“数学题”。
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极氪汽车成都工厂,同时生产多款车型,对应每款车型的零部件数以千计。仅是生产一辆车,中途各个工序都要多次更换生产夹具,再加上每辆车的交付时间又不同,各项生产程序看起来极为复杂。
如何从如此庞杂的工序里找到生产安排的最优解?来自重庆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给出答案:利用运筹算法,先列出数百种方案,然后用数学方法对这些方案进行逐一比较,找出最优者,帮助该工厂在成本最优和效率最大之间实现平衡。
目前,得益于广域铭岛提供的大数据算法服务,极氪汽车成都工厂仅需7秒就可自动生成一辆车的物料需求计划,新款车型加速放量。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不断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了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
“目前,成渝两地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重庆理工大学校长刘小康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改革开放新高地
“现在我们的货,走川渝南北大道运到重庆,能比以前节约近1个小时。”四川润美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纯建介绍。
润美迪公司是一家位于川渝高竹新区,为长安、比亚迪等汽车企业生产汽车配套产品的企业,其产品大部分被运往重庆。
川渝高竹新区和重庆市渝北区城区相距不足50公里,几年来,由于行政区划阻隔,川渝两地交界处的“断头路”迟迟未能打通,驾车往返需要近2小时。对润美迪公司而言,除了物流不便,最大的影响便是重庆渝北、四川邻水两地务工人员不愿到新区工作,公司招工困难。
川渝高竹新区启动建设后,逐步实现了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川渝南北大道开始向新区延伸。2024年4月,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通车,标志着从邻水县高滩镇到重庆市渝北区城区的“断头路”全部打通。从川渝高竹新区出发,开车抵达重庆城区所需时间,从曾经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最快30分钟。
近年来,川渝高竹新区聚焦跨省域同城化改革试验,纵深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跨省域党的建设、运行管理、经济发展、要素保障等8大领域探索出100余项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制度创新和经验做法。
5年来,川渝两省市联动实施了197项改革措施,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依托体制机制改革,川渝两地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川渝两地以相向的步伐走近彼此,以外向的步伐携手走向世界。
今年春节假期刚过,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和300多公里外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工人忙碌不停,卡车来往穿梭,一列列中欧班列(成渝)装载完毕,两地搭载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货物的货运列车将同向驶往万里之外的欧洲,这是向西。
泰国龙眼甘甜鲜美,是泰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水果。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一颗泰国龙眼被采摘下来后,10天内就能抵达重庆、成都等中国西部城市的商超柜台。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个港口,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共运输25.18万标箱,同比增长41%,货值同比增长67%,为沿途各国创造发展机遇,这是向南。
长江黄金水道进出口通关便利化加快推进,新开通渝甬班列,可直达位于浙江的宁波舟山港,这是向东。
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可以搭乘渝满俄班列,穿过西伯利亚的冰雪,直达俄罗斯,这是向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居中国内陆,如今正成为四通八达的开放新高地。开放,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汇聚全球要素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格局。
同时,开放也助力川渝地区成为新的国际交往中心,重庆、四川成为许多国际游客的向往之地——2024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查验的入境外国人数量创历史新高,突破22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6倍;2024年成都累计接待入境外国游客达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0%,在当地消费约16.17亿元,同比增长300%。
“成渝地区已成为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窗口,将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及中国西部、长江沿线等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认为,“这将助推中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向世界释放开放红利。”
畅享宜居新生活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一早,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范鹏就带着家人,先驱车1小时,到达重庆市大足区观赏大足石刻,再行驶约3小时,来到四川省乐山市,领略乐山大佛的壮美奇景,同时在当地品尝乐山钵钵鸡、甜皮鸭等特色美食。
“我和妻子都办理了‘百万职工游巴蜀’川渝两地文化旅游年票,可以直接预约重庆武隆仙女山,四川乐山大佛等知名景点的门票。现在,我们每逢假期都想去周边走走。”范鹏说。
2025年初,川渝两地总工会、文旅部门全面推开“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两地基层工会只需为职工购买一张200元的年票,职工就可凭票在一年内畅游巴蜀两地诸多景点,享受全新的文旅体验。
有了“一键解锁”的便利,又该如何规划川渝旅游的路线?
如今,点开各类社交媒体或是旅游App的“旅游攻略”板块,搜索“川渝”,只见“大熊猫+三峡”“三星堆+钓鱼城”等组合旅游线路数不胜数,其中还不乏“宽洪大量”(指成都宽窄巷子、重庆洪崖洞景区)“资足常乐”(指四川省资阳市、重庆市大足区)等川渝联合打造的文旅品牌。
旅游选择丰富,出行还有保障,川渝人游川渝已是“说走就走”。
以上,其实是川渝两地携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川渝文旅火热“出圈”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推出主题精品路线70余条、消费新场景65个,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
不只是旅游,川渝群众能同步感受到的发展红利还有很多。
20多年前,何梅从四川的单位退休后,来到重庆市江北区与儿子一同居住。由于她是四川籍居民,在重庆跨省住院,需要先到网上备案申请,才能享受医保报销。何梅对上网操作感到力不从心,有时没有进行网上备案申请,住院结束,还得自行垫付医疗费,再前往四川进行现场报销。
“重庆哪儿都好,就是看病有点麻烦。”何梅曾说。
好消息是,近年来,川渝通办的便民事项不断增多。2024年,川渝两地联合印发《深化川渝政务服务合作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包含7个方面72项政策举措,两地持续拓展一批高频事项,其中就包括何梅最关心的多种疾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如今,对何梅来说,跨省住院不再是一件麻烦事,她可以在重庆安心养老、健康生活。
“近年来,川渝两地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将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川渝通办提质扩面,让企业群众对‘川渝一家亲’感受更深。”重庆市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民生“同城”到川渝“同游”,从体制机制改革“双向奔赴”到对外开放“携手远行”,从共同激发科创活力,到携手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践,书写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活注脚。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川渝两地激荡出更澎湃的发展动能,唱出更响亮的双城和声。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