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镜”不虚设 “四风”无处藏
作者:周龙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发布时间:2025-04-25 10:51:35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传说秦朝咸阳宫中有一面“方镜”,不仅能照出人的“肠胃五脏”,还能照出哪些人心术不正、心怀叵测,后世将此镜引申为官员判案公正廉明的象征。这则故事虽只是逸闻轶事,但实实在在地说明了“方镜”的作用——以镜为鉴、警钟长鸣。
“方镜”的意象穿越时空,对当下我们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下简称“学习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运用由风及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各类由风及腐案例就如同“方镜”一样,能够映照出“四风”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其表象伪装。如果“方镜”仅是虚设,那么我们便难以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甚至极可能在贪欲的驱使下迷失自我、自甘堕落。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分析以往案例,腐败分子大都是从不良作风开始堕落的——有的将岗位职责异化为“摇钱树”,非法收受财物上亿元;有的热衷于追求低级趣味,长期“带彩”打麻将;有的给公款旅游穿上“考察”等公务活动的“马甲”,堂而皇之地“游山玩水”;有的沉迷于“精神鸦片”,在直播间豪掷千金打赏主播,甚至挪用公款填补欲望沟壑……面对种种前车之鉴,如果党员干部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能把人民放在心上、不能自觉抵制歪风邪气,那么案例中的一幕幕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开展学习教育,光有典型案例还不够,还要让典型案例触及灵魂。如何触及灵魂?就是要把“写在纸上的教训”真正变成“刻在心里的敬畏”。换而言之,只有将由风及腐案例制作成“病理切片”,让党员干部看清“病灶”“病因”“病理”,我们才能将作风建设的“肿瘤”治得彻底,以此真正发挥出典型案例教育的威慑作用和指引效应。
就拿福建省三明市来说,不同层级的党员干部如此之多,怎样才能因人施策?三明市突出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选取近期公开通报的15个由风及腐典型案例,按省管干部、市管干部、县管干部等类型,编写简要案情、忏悔节选、纪法小课等内容,并汇编“一季一警示”案例清单,供各级党组织按需使用。如此一来,典型案例教育的方向和路径得以明确,“怎样明确施策对象、如何结合实际施策”有了清晰的指引,就能真正让典型案例触及灵魂。
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警示教育,深入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引导学员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校作出的重要指示,更为各部门各单位运用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指明了方向。由此观之,直面“方镜”需要勇气和信心,而揭露“四风”问题伪装后的改正与经常性自省,才是“以镜为鉴”的最终目标。
再来看一下数据:202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5275起;“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问题占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87.5%;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占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总数的93.8%……这些数据所涉及的问题,实则是一个个教训深刻的负面案例,它们显露出作风建设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而从长远来看,通过典型案例教育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既要严格落实作风建设具体要求,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也要及时查找制度漏洞,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让学习教育的“实效”落在“长效”中。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让我们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用好由风及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使歪风邪气没有藏身之处,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坚定性,以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编辑: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