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市委网信办主任吴勇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奋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市域范例

作者:吴勇军

文章来源:中国网信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04-25 12:36:09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重庆作为兼具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最好的试验场。近年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加强数字重庆、网络强市建设,聚焦山地特色农业、山水绿色乡村,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强化“三项统筹”、厘清“四个关系”、聚焦“五类场景”,推进乡村“新基建、新经济、新治理、新文化、新农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一幅幅城乡融合、数字兴农的生动图景,奋力交出数字乡村建设重庆“高分答卷”。

强化“三项统筹”,凝聚数字乡村建设新合力

树立系统观念,强化整体设计,坚持试点创新、统筹推进,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方法。

统筹政策规划。聚焦“为什么建、建成什么样、怎么建、谁来建”等基本问题,深入乡村摸底了解农民群众迫切需求、“三农”发展短板弱项,找准发力方向,系统谋划工作举措。重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任务分工方案、年度要点等“一揽子”配套政策,围绕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治理升级等8大重点任务,细化48项责任清单,绘制形成数字乡村建设“路线图”。

统筹资源协调。建立完善市、区县部门统筹协调机制,设立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和7个数字化工作专班,协同研究重点项目、重大政策、重要问题、重点工作,实现“政策共议、试点共建、论坛共办、案例共育”的多元共建格局。统筹用好社会资源,推动行业企业搭建涉农信息化平台10余个,指导开展2024“千万流量·数字乡村”聚力行动,赠送“千万手机流量”,捐赠“千万平台流量”,投放“千万免息信贷”,切实让村民感知数字红利。发挥好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交流协作,不断探索成渝毗邻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统筹试点创新。注重从基础性、标志性、代表性、引领性项目着手,抓点带面、树立标杆、形成经验。积极推动国家、市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产出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5个区县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终期评估中位居前列,3个区县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渝北区“村村享”智慧治理平台整合党建、产业、民生等数据,实现村民办事“零跑腿”;江津区江小白未来农场运用无人化智慧农场操作管理系统,实现水稻、高粱、油菜等粮油作物在丘陵山区典型地块耕、种、防、收全程无人化生产;酉阳县“云稻米认养计划”将500亩稻田搬上云端,吸引万名用户参与,探索出“数字+生态农业”新模式。

厘清“四个关系”,解决数字乡村建设新问题

当前,重庆还面临山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难、乡村数字经济不够壮大、涉农数据集成不足、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盈利难、部分农民数字素养偏低等现实问题。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重庆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不断厘清“四个关系”,持续深化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点和面的关系。既站在全局高度“从全局谋划一域”,把数字乡村建设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加强区域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绘制“规划图”“路线图”“施工图”;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批推进,推动各地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形成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力争“以一域服务全局”。

软和硬的关系。“硬项目”重点在补齐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广大农村推广和普及,强化信息供给支撑平台建设;“软实力”重点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既“能用”数字,通过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推动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释放数据价值,又“会用”数字,持续培育“新农人”,习惯把新技术新应用当作新技能、新农具。

建和管的关系。不仅重视前期规划建设,还重视后期管理维护。在建设侧,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锻长板、补短板,抓住重点关键领域开展系统建设,既做到“锦上添花”,更突出“雪中送炭”,切实解决和美乡村建设难、治理难、发展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在管理侧,坚持效果导向,强调“关键在管用”,对项目实施绩效评估,注重发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切实避免项目“建而不管”、沦为“盆景”。

城和乡的关系。做足“数字”文章,发挥信息技术普惠效应、支撑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生态互促互进、公共服务共建共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聚焦“五类场景”,激活数字乡村建设新动能

重庆始终遵循数字乡村发展规律,聚焦五类主要场景,不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筑牢新基建,打通乡村信息“大动脉”。既注重打造智慧水利、智能电网等生产型基础设施,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注重打造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产业链基础设施,实现补链强链。加速5G网络和千兆光网向乡村延伸,为数字技术提供良好应用环境,避免因为网络导致数字技术“不好用”“用不好”。启动实施数字乡村网络发展“五提升一补盲”行动,推动乡村信号升格,促使5G、千兆光网加速向行政村延伸,累计开展电信普遍服务项目7批次,8000余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5G通达,行政村100%实现千兆光纤网络通达,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发展新经济,成为乡村产业“新引擎”。推动传统农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共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新业态,释放数据价值,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建设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大足区智慧桑蚕平台、潼南区柠檬大数据等单品种(业态)全产业链大数据,推进建设渝北设施蔬菜、丰都肉牛等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8个,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310个。着力构建数字农业电商直播“1+10+100+1000”产业体系(即1个市级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10个数字农业电商直播园产业区域分中心,100个农副产品直播基地,1000名“三农”网络名人),举办“百县百品助农行动”重庆专场、“奉上好品”电商直播节等主题活动,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

实施新治理,构建乡村治理“智慧网”。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双网格化”向农村延伸覆盖,不断提升广大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深化线上线下“双网格”协调联动机制改革,依托村社“实体网格”构建线上网格,全面拓展住建、教育、卫生、交通等“行业网格”,深度延伸“熟人网格”,广泛发展“圈群好友”和“N力量”(水电气讯等专业力量和志愿者、律师等社会力量),有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目前,累计形成“网上网格”7.5万余个,覆盖人群1000万余人,形成畅通市、区县、镇街、村社、网格五级服务渠道,每年闭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7万个,实现实体风险上网率每年下降10.8%,乡村治理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

弘扬新文化,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创新实施“一区县一品牌”网宣品牌建设行动,打造“渝见好村光”、“‘新和富美’梁平印象”、“人到桥头自然‘值’”、网络安全“田间夜话”等乡村网络文化品牌,持续为乡村注入网络正能量。支持“海大叔”“老王走乡村”等网络名人聚焦重庆乡村美景、文化美食、风土人情,创作推送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乡土视频,不断提升重庆乡村文化底蕴、神韵。推动“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打造基础文化资源平台,全面提升四级文化资源共享共联。深化“清朗巴渝”专项整治,发挥“重庆辟谣”常态化联动辟谣体系作用,引导农村居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适度上网,有效遏制农村地区互联网违规信息传播。

培育新农人,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既借助互联网平台,又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让其看得到、摸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既开展网上办事、网络安全防护等普适化课程培训,又针对农村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群体等,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精准化课程,帮助拓宽就业增收渠道。重庆通过组织搭建线上农技服务平台,实施“我是家乡代言人——‘乡土网红’培育工程”,开办“渝信新农人”公益培训班,培育“乡土网红”301名,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数字乡村建设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巴渝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重庆将坚持以数字为牵引,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农村数字经济、农业科技创新、智慧绿色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治理等方面工作,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贡献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