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土桥的牡丹

作者:吴天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28 17:21:14

去土桥看牡丹,不过是春日的临时起意。风裹着新绿的气息掠过窗棂,案头的书页被轻轻掀起,恍惚间便动了寻春的念头。

从洛阳市洛宁县城出发,不过半小时车程,便抵达赵村镇土桥村的牡丹园区。还未踏入花海,馥郁的芬芳便裹挟着春日的暖意扑面而来,那香气醇厚如陈酿,甜润似蜜浆,丝丝缕缕钻入鼻尖,直教人未睹花容心已沉醉。抬眼望去,千万朵牡丹或昂首盛放,将层层叠叠的花瓣舒展成热烈的姿态,尽显王者风范;或半掩娇颜,藏于翠绿枝叶间,似羞涩的少女,欲语还休。红的似火,粉的若霞,白的胜雪,缤纷色彩交织碰撞,将整个土桥装扮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春之画卷,美得令人移不开眼。

牡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循时而绽。我始终觉得牡丹花开时,才真正意义上到了春天。春寒料峭时,迎春花虽率先绽开花苞,却总带着几分怯生生的试探;梨花素白清冷,似是还未从冬日的沉睡中完全苏醒;桃花夭夭灼灼,又稍显单薄轻佻。唯有牡丹,不紧不慢,在春风酝酿得恰到好处时,从容地舒展着花瓣。它不似其他花儿那般早早迎合春天,偏要等到日头再暖些、风再柔些,才肯登场,仿佛是在等待一场专属的加冕仪式,以宣告春天真正的降临。这份对时令的恪守,恰似智者静待时机的从容,不抢早、不贪功,只在最适宜的节点,将积蓄一冬的力量化作惊世芳华。

牡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铁骨傲然。传说女皇武则天曾在寒冬醉笔一挥,诏令百花一夜盛放。百花畏惧天威,纷纷违时绽放,唯有牡丹宁折不弯,宁可枝干焦枯,也不愿屈从于强权的无理要求。这份“宁可枝头抱香死”的倔强,让它被贬洛阳,却也成就了它“花中之王”的美誉。

牡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文化厚重。自盛唐始,牡丹便以倾国之色登上历史舞台,李白挥毫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将其与贵妃之姿相衬,让牡丹自此成为大唐盛世的美学图腾;刘禹锡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将牡丹的雍容定格为千年以来国人心中的“国花”意象。它不仅是宫廷画师笔下工笔重彩的主角,更是民间刺绣、剪纸、木雕中的吉祥纹样,寄托着“花开富贵”“富贵长春”的美好祈愿。从诗词歌赋到非遗工艺,从民俗信仰到精神图腾,牡丹早已超越花卉本身,化作一部镌刻着民族审美与精神品格的立体典籍。

牡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用途广泛。春日里,姹紫嫣红的牡丹是园林景观的“当家花旦”,无论是古典庭院的曲径通幽处,还是现代公园的开阔广场中,它都能以华贵之姿成为视觉焦点。新鲜花瓣可制成牡丹饼、牡丹羹,为舌尖添一抹清甜;晒干后能泡成花茶,汤色澄亮,香气馥郁;其根皮经炮制后成为中药材丹皮,在中医方剂里发挥清热凉血的功效;榨出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甚至连枯萎的花枝,都能成为插花艺术的素材,与其他花材搭配,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美学意境。从观赏、食用到药用、保健,牡丹以一身“才华”,全方位融入人们生活。

牡丹到底好在哪里?我常常思考。是那花开时节冠绝群芳的艳丽?可昙花一现的皎洁、梅花傲雪的风骨,同样令人动容。是它承载千年的祥瑞吉兆?但莲花“出淤泥不染”的气节、桃花“灼灼其华”的烂漫,也自有文化深意。直到我来了土桥才明白——牡丹的好,或许正在于将极致的绚烂与蓬勃的生命力融为一体。它不似幽兰孤芳自赏,偏要开得热热闹闹,把生命的丰盛铺陈到极致;它无惧世俗将富贵之名加诸己身,坦然接纳赞美与倾慕,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群众致富增收!“靠着牡丹,周边村民在牡丹基地务工,每年多收入一万元左右……我们镇上已举办了三届牡丹文化节,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周边400多户群众通过餐饮、住宿、农产品等实现增收。”谈起牡丹的好,赵村镇副镇长、土桥村支部书记韦金锋一脸得意与自豪。

晚风掠过土桥的牡丹花海,层层叠叠的花瓣簌簌轻颤,像千万只振翅欲飞的蝶。那些曾被视作寻常花卉的牡丹,用根系紧紧攥住贫瘠的土地,以花朵织就致富的锦缎,将芬芳酿成生活的蜜糖。它们不仅是装点人间的绚丽风景,更是托起一方希望的金色翅膀。暮色渐浓时,花田里的牡丹仍在生长,正如土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向着朝阳,生生不息!牡丹啊,我要为你们唱一首赞歌!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