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创刊40周年|⑨钟胜:从读者变编辑,我与《党员文摘》相伴十余载
作者:钟胜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30 14:02:42我是1989年2月调入重庆市委支部生活社(1990年更名为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被安排到《党员文摘》编辑部从事编辑和通联工作。在正式调入前,我是《党员文摘》的一名忠实读者和荐稿者,对《党员文摘》情有独钟。此刊从1985年编辑出版以来,我每年必订,期期必读,对我的成长进步和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帮助很大。我原所在的江北区委宣传部每年都订阅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供大家工作之余阅读。每当我看到好文章时,就推荐给《党员文摘》编辑部。
1985年底,重庆市委支部生活社聘我为《党员文摘》特约编辑,编辑部艾藻松主任为我颁发聘书并邀请我参加一年一度的特约编辑座谈会。
1988年重庆市委支部生活社编委会向重庆市委组织部写出书面请示,正式调我到重庆市委支部生活社工作。
我前后在《党员文摘》编辑部工作的12年里,曾先后担任过“今日世界”“春风化雨”“开拓者”“体坛一览”“资料介绍”“新书架”“峰回路转”“生活空间”“人生风采”“理想之光”“幽默讽刺”“编读往来”“本刊活动”等栏目的编辑工作,并参与了《党员文摘》精选本、人物专辑和特刊的选编工作。
我在努力做好自己所分担栏目文章选编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做好《党员文摘》通联工作。
“走出去、请进来”,跟随编辑部老主任罗新前往湖北宜昌、当阳,湖南长沙,召开《党员文摘》读者座谈会,上门听取读者意见,让更多的党内外读者知晓《党员文摘》,订阅《党员文摘》。还在重庆召开市外读者座谈会,邀请市外的读者代表和特约编辑来渝参会参观。为配合高校党的建设及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编辑部主任带上部门全体编辑,到重庆师范大学与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座谈,认真听取意见,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通过在市内外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党员文摘》从1985年创刊之初的8万多份到1992年刊物数量达到80多万份最高值(增长近10倍)。
在从事《党员文摘》通联编辑工作的12年里,我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荐稿和来信,少则数十封多则上百。这项工作看起来是项打杂活儿,看似简单做起来繁杂,算得上是一项细致活儿。但我都会尽职尽责地把它做好,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为《党员文摘》荐稿和提建议的特约编辑和热心读者。
在10多年的编辑和通联工作中,我感受和体会最深的有这样两件事:
1990年,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题为《许身青年终不悔——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正》的文章,便摘编刊发在《党员文摘》1990年第5期上。此文刊出后,四川成都龙泉中学一位高二年级女生给严正教授写信,陈述个人心态。此信写得较有文采,但心理透明度不高,思想情绪低落。严正教授给她复信进行心理疏导后,她又给严正教授去信,信中又反映出自傲和超脱的思想情绪。通过严正教授数月反复开导与书信往来,这位女生的情绪比先前好了一些。但没过多久严正教授又收到这位女生的来信,看后便邮寄给了我。我看完此信后,对其中一句不想上学想去轻生的话语引起了警觉,便立即向编辑部主任报告,社领导和部门主任对此高度重视,安排我即刻出发前往这位女生所在学校了解核实情况。我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积极配合,赶到学生家中与家长一道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慰,终于使她打消了轻生念头,回到学校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一名党刊编辑,我能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社会与学校及学生家庭做了一件实事而感到欣慰。
为了感谢和宣传严正教授为人施教、助人为乐的事迹,1991年5月,我与编辑部老主任罗新到湖北的宜昌、当阳召开读者座谈会后,专程前往武汉到华中师范大学采访严正教授。回到编辑部后,在罗新老主任的指导下,由我执笔写了一篇题为《五月江城访严正》的文章,发表在《党员文摘》1991第9期“春风化雨”栏目。
另外一件让我感动的事,也是讲述一位老人怎样教育子孙后代的故事。在《党员文摘》的众多的读者中,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年读者叫刘本祥,他是重庆交通部门的一位退休干部,1985年开始订阅《党员文摘》,对其中的栏目和文章都很喜欢看,阅读完后一本一本地收藏起来。2002年他把《党员文摘》“卷首篇”的30多篇文章收集起来,自己找人印制成一本小册子,取名为《怎样做人》分送给自己的亲友和子孙们共同品味欣赏。
编辑: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