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江津先锋镇:打造“145”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薛琬弋 许小庆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30 14:41:02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党员分类管理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根据镇情,构建“145”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即1张地图统筹、4类党员管理、5项机制保障),通过系统化设计、精准化施策、制度化保障,推动党员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差异化”转变,从“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效,为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一张地图”全域统筹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以党建统领为核心,绘制覆盖全域、贯穿全程、联动全员的党员分类管理“作战地图”,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绘制管理“规划图”。将党员分类管理纳入基层党建总体布局,明确“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品牌”的实施路径。建立镇村两级联动机制,镇党委成立党员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4个专项工作组;村(社区)党组织设立党员分类管理执行小组,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是细化标准体系,完善分类“坐标系”。在原四类党员(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年老困难党员)基础上,进一步细分12个子类别:将在职党员划分为领导干部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村(社区)“两委”党员;无职党员划分为致富带头人党员、青年骨干党员、普通群众党员;流动党员划分为外出务工党员、异地定居党员、创业经商党员;年老困难党员划分为高龄党员、体弱多病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针对每类党员制定差异化管理办法,形成“12+N”分类标准体系。

三是优化数字赋能,深耕智慧“云平台”。依托智慧党建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分析“数字画像”,实现分类精准识别、管理智能提醒、成效动态评估。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实时监测全镇党员分类管理。

深化“四类管理”精准施策路径

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原则,针对不同类别党员特点,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推动党员管理从“一刀切”向“量体裁衣”转变。

一是在职党员“三维立体式”管理。构建“承诺-践诺-评诺”闭环管理体系。推行“三亮三比”模式(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比作风、比贡献、比服务),建立“一人一档”履职档案。实施“双报到双服务”升级版,要求在职党员每年完成“五个一”任务:参与一次主题党日、认领一个服务岗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联系一户困难群众、提交一条发展建议。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履职不到位党员及时提醒督促。

二是无职党员“岗位赋能式”管理。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2.0版,设置“5+X”岗位体系:“5”为固定岗位(政策宣传岗、民情收集岗、矛盾调解岗、环境监督岗、文明示范岗),“X”为各村(社区)根据实际增设的特色岗位。推行“岗前培训-岗位认领-岗中指导-岗后评价”全流程管理,建立“月小结、季考评、年总评”考核制度。创新“党员积分银行”模式,将积分与评优评先、物质奖励、政治待遇挂钩,激发无职党员内生动力。

三是流动党员“云端联动式”管理。构建“1+3+5”流动党员管理体系:“1”个信息库动态更新,“3”项联系制度(支部委员包联、在家党员结对、线上定期沟通),“5”个线上平台(学习平台、活动平台、服务平台、监督平台、互动平台)。实施“风筝工程”,做到“五个一”:每月一次线上学习、每季一次视频座谈、半年一次思想汇报、每年一次返乡座谈、重要节日一次慰问关怀。建立流动党员“贡献家乡”机制,引导其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

四是年老困难党员“暖心关怀式”管理。建立“五必访”制度(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特殊困难必访、生日寿辰必访、去世吊唁必访)。推行“3+1”结对帮扶(1名年轻党员、1名村干部、1名志愿者联系1名年老困难党员)。打造“红色温馨家园”,提供送学上门、送医上门、送服务上门等“十送”服务。

创新“五项机制”长效保障制度

坚持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党员分类管理常态长效。

一是建立工作专项专班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重难点工作,统筹全镇要素资源,组建工作专项专班,实行“集团作战”“专班攻坚”,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设置工作专班,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部门聚力推、工作专班重点攻”的模式,强劲推动,科学减少管理层级,打破“二传手”“中转站”等隐性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运行效率。

二是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实施党员“交流赋能计划”,分类制定培训方案:在职党员重点提升专业能力,无职党员重点提升实践能力,流动党员重点提升归属感,年老困难党员重点提升幸福感。打造“线上+线下”学习矩阵。推行“导师帮带制”,为每类党员配备政治导师、业务导师和生活导师。设置类别转换通道,对因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等发生变化的党员及时调整管理类别。

三是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推行“五联五促”工作法:党委联支部促提升、支部联党员促活力、党员联群众促和谐、先进联后进促共进、机关联基层促发展。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要求每名党员每月至少记录2条民情民意。开设“党员服务直通车”,实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闭环服务模式。

四是建立积分管理机制。构建“三维度”积分考核体系:日常考核(占比40%)、专项考核(占比30%)、群众评议(占比30%)。设置“先锋指数”,从政治素质、组织生活、作用发挥、群众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提拔使用、待遇保障等直接挂钩。

五是建立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握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领导干部每月至少下村开展调查研究一次,40岁以下年轻干部每季度至少上交一篇调研报告,已收集20篇调研报告,涵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城乡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各个方面。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先锋镇将全面深化“145”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全体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当先锋、作表率,为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提供坚强保证。

编辑:罗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