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锋光专栏 | 荣昌卤鹅起飞?“热流量”下的“冷思考”
作者:龙宣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30 17:17:144月以来,一场由“荣昌卤鹅哥”林江连续追赶数个城市,用荣昌卤鹅投喂国际网红“Speed”引发的流量狂欢,将重庆市荣昌区推至舆论风口。强大的流量让“荣昌卤鹅”“卤鹅哥”等成为热搜焦点。这场看似偶然的传播事件背后,既展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草根逆袭的叙事张力,也暴露出地方经济转型中的流量依赖、产业短板与文化认同等方面深层次矛盾。如何在“泼天流量”中保持清醒,将网络的瞬时关注转化为可持续动能?发力于城市形象重构、产业链优化、消费生态升级等,是面对“热流量”的应有之“冷思考”。
城市形象传播: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沉淀”
深入探究“荣昌卤鹅”和“荣昌卤鹅哥”形象传播的“破圈密码”,就会发现他们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暗含新媒体传播的底层逻辑。“荣昌卤鹅哥”的“走红”表面上有着极大偶然性,甚至是凭借“蹭”国际网红“Speed”而红。但其“大花袄+卤鹅”的视觉符号冲击,个人负债但为了家乡“追星”的草根叙事,一名中国普通民众与国际网红的跨文化交流互动等,精准切中当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
“荣昌卤鹅哥”带动荣昌“出圈”,面对“卤鹅哥”带来的短期流量红利,荣昌政府的表现可圈可点,在敞开怀抱的同时审慎地把握着网络流量这把“双刃剑”。授予“荣昌卤鹅哥”各种称号并奖励10万元,推动其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的食品科技公司,“官方背书”与市场运作双轨推动,正是政府与草根的“双向奔赴”。事件刚发酵,荣昌区即召开美食旅游消费暨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推出多项接流措施,并提出“节假日政府的公共市政停车场全部免费,游客来了马路边也可以停,不罚款,做好服务”。数据显示,发布会后三天内,“荣昌卤鹅”抖音搜索量环比激增230%,文旅订单转化率提升至17%。
荣昌文旅等相关部门迅速捕捉“流量机遇”,将原本分散的卤鹅店、陶艺馆、古镇景点等,打包整合为网友眼中的“卤鹅寻味之旅”主题线路,并邀请全球博主参与“48小时荣昌挑战赛”,网络流量带动众多网民“奔现”至荣昌打卡,从而推动传播主体从个体叙事向城市品牌跃迁。与此同时,在面对其他纷争时,荣昌公安以“在荣昌期间保障游客安全”柔性回应赢得全网赞誉,在维护城市尊严同时避免陷入舆论互撕。该事件推动“荣昌卤鹅”抖音搜索量单日暴增637%,再次印证“危机即机遇”传播定律。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荣昌还有“非遗之城”“千年陶都”等文化基因,荣昌的与夏布织造、安陶制作等内容相关的非遗技艺,如今正好可以与卤鹅IP深度融合。非遗制作体验、沉浸感受千年文化之城、卤鹅等特色美食礼盒等文化增值服务,暗合“流量搭台铺路、文化产业唱戏”路径。
荣昌因流量而“正红”,但需警惕流量反噬风险。部分网友对“荣昌卤鹅哥”的“无厘头投喂”行为颇有微词,还有人质疑追“Speed”缺乏“文化自信”等,这些情况都在警示地方政府需与网红充分沟通,合力建立舆情预警机制。“五一”、端午假期即将到来,荣昌在市容环境、便捷停车、食宿环境等方面,通过构建完善“政府+协会+企业”多级品控体系,用细致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传播的时、度、效,将网络争议转化为信任建设契机,完成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沉淀”的蝶变转身,值得期待。
产业环链重构:从“单点突围”到“多域协同”
“荣昌卤鹅”这道特色美食,还关联着白鹅养殖、加工屠宰、物流运输以及鹅毛鹅绒深加工等多个产业。荣昌因地制宜围绕“鹅”补链强链,加快与周边区县协同抱团形成优势产业,正当其时。
汹涌流量带来“15万单卤鹅售罄暴露产能瓶颈”的尴尬,荣昌产业积极应对。小罗卤鹅、小薛卤鹅、椿林食品等企业采取中央厨房统一核心配方、区域仓库进行风味微调、社区零售嵌入文化体验等业态,这种“形散神聚”模式既保障产品品质,又保留地域特色。当下,“荣昌卤鹅电商产业带”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据测算,通过直播基地孵化1000家网店,将推动荣昌卤鹅线上销售占比从目前的12%提升至40%以上。
辖区面积不到1100平方公里的荣昌,并不盛产白鹅,有网民担心“荣昌白鹅本地供给不足”。对此,“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给出破解原料困局之道,通过与多地建立“白鹅饲养+卤鹅制品”产业合作,“企业+农户”,布局标准化养殖基地等方式,力争实现200万只年出栏目标,以“跨区域产业共同体”思维既缓解原料短缺,通过完善供应链共享降低边际成本。同时避免与邻近区域重复建设养殖基地,以及与“周黑鸭”“绝味”等头部品牌发生同质化竞争。
目前,在全国羽绒服、羽毛球市场,鹅绒、鹅毛等初加工产品紧缺、原材料紧张,火锅食材中的鹅肠供不应求,这让“荣昌卤鹅”借“出圈”之势推动更深层的产业链价值重构变革有了机会。据测算,每只白鹅的副产品收益可从25元提升至80元,推动卤鹅产业利润率增长3倍。荣昌与紧邻的内江隆昌(后者为有名的鹅绒初加工产业集聚地)协同打造鹅毛、鹅绒等副产品“绿色循环经济带”,规划建设羽绒制品产业园、共同与羽绒服和羽毛球等相关企业签订定向供应协议,前景可期。
持续推动卤鹅及关联产业创新,既要做好标准化与差异化的均衡,也要预防产业链延伸“摊大饼”风险。荣昌优先选择聚焦高附加值环节,比如加快成立卤鹅产业研发院、出台“荣昌卤鹅”产业标准、制定“荣昌卤鹅”风味图谱,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等。通过“技术创新+文化赋能”双轮驱动,为“荣昌卤鹅”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消费生态升级:从“网红打卡”到“价值认同”
作为新晋“网红城市”,荣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着力擦亮“千年荣昌”特色文化IP。除了荣昌卤鹅、荣昌羊肉汤、荣昌铺盖面、荣昌黄凉粉、荣昌白糕(猪油泡粑)、叶儿粑等美食,荣昌还有荣昌陶器、荣昌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以及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古佛山等旅游景区景点。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荣昌探索以场景再造催生体验经济新业态。如计划打造“卤鹅文化博物馆”,游客可参与从宰杀、卤制到包装的全流程体验。安陶小镇推出沉浸式文旅套餐,用陶器盛装卤鹅并附赠DIY制陶课程。数据显示,文旅体验项目能将游客的停留时间从平均1.8小时延长至平均4.5小时,单客消费水平提高,“留下来”产生的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62%。
推动创新尝试“数字孪生消费”在荣昌成为可能。有网友向荣昌官方建议,通过AR技术让游客扫描卤鹅包装即可观看养殖基地实况,运用区块链技术让每匹“荣昌夏布”拥有“数字身份证”,消费者可追溯从采麻到成衣的全生命周期。加快建设虚实融合的消费场景,荣昌特色产品消费通过流程再造,升维为文化认同、为供需两端进一步增添黏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可让传统焕发新生,促进文化基因实现“现代化转译”,吸引年轻群体的热情。有数据显示荣昌文旅相关短视频的18—30岁用户占比达71.3%,“数字动能”有望为荣昌城市形象注入更强青春活力。
观察“网红”能否“长红”,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与施政智慧。荣昌监管创新护航市场活力,面对“部分商家以鸭充鹅”的市场疑虑,建立“红黑榜”动态公示制度,运用AI监控系统实时分析卤制流程,定期发布企业信用评级;设立“卤鹅消费维权基金”,推行“1小时先行赔付”,发起“真鹅认证”公众监督计划。从严监管提升全域卤鹅店合规率、降低市场投诉率,“负面清单+正向激励”激发市场活力。
在更多人追逐“红”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如何红得长久”。“荣昌卤鹅”在流量的湍流中力求把稳自身价值的“定海神针”,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区域经济命题,即如何借流量真正激活地域文化基因、重构产业生态、培育消费认同。滋养“荣昌卤鹅”的荣昌,正在成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的微观样本,展示着“小城逆袭”的“拳法”,透露出的是关于区域科学治理的“冷思考”:通过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等“四侧协同”共治,打造地方品牌、拉动产业发展,以文化为锚、以产业为帆,借势于流量浪潮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驶向深蓝。
编辑: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