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安专栏|独领风骚之立夏赏析:横扫千军如卷席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05 07:00:00一
风雨流年,只一个转身,明媚春天便成了往事,郁郁葱葱的夏天凭轩咫尺,立于当前。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这一天正是北半球春夏交替,万物至此皆长大的日子。春意阑珊,芳菲尽处。故代表着夏季正式开始的立夏,又叫作“春尽日”。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一时三月,每月两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春分秋分二分者,阴阳之和;夏至冬至二至者,寒暑之极。凡此是为八节。
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是以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时八节景物不同,随心裁取皆成画幅。通观如此详备规整,每一个都诗意盎然,每一处都大音希声的二十四节气,两字一组、一笔一画,无不记载着世世代代的居家日常,也指引着子子孙孙的诗和远方。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体现中国人的时空观、宇宙观和生命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上,从来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就已经确立的立夏节气,系八节之一。是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是天文学规定的夏季开端。但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的实际情形却是,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春与夏大体是划江而治。而按照气候学的标准,则须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升达22摄氏度并持续通过,才能算正式进入了夏季。
比起这些生涩、拗口、干巴巴的气象科学标准,老百姓判断季节变化的谚语老话,更家常、更管用,也更鲜活、更形象。比如桃花开了、樱桃熟了,这可能就是夏天了。又比如春风入户、百草回芽,蟋蟀盛鸣、梧桐落叶,立冬一日、水冷三分,特色特性分明的四季,就在这些大白话里全都有了。
春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春令天地合同,草木萌动;夏令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有古籍阐释,斯时养之、长之、假之,仁也。意思是在昊天夏季天与地联手,宽厚地纵容万物生长,乃最为悲悯最为仁慈的季节。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立夏,庄严宣告又一新季的肇端。天与地合伙,地与天联袂,从此开始了由生到长的伟大转折。举目间,果然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熏风阜物,草木莽莽。
就仿佛一场隆重的成人礼,大自然进入了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时刻。
二
春夏之交是个天气多变的复杂时期;复杂的天气形势又往往催生出变幻多端的天气现象。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大气环流正处于从冬季模式切换到夏季模式的调整阶段,所以冷暖空气的对峙拉锯,是常见的剧情。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现在我们已无从知晓,也没有必要再去探究94年前的春夏之交,赣东闽西那一大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有着怎样的天象天况,但1931年夏天那一幕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却永远在历史的天空回放回荡。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这还是当年春天,成功打破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围剿”,红军利利索索胜利后,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后片写下的一句,可以看作是为夏天即将展开的反第二次大“围剿”揭的序幕。一个重字加上风烟滚滚,点出敌军是卷土重来、气势汹汹。
虽然早已预估到,在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损兵折将、颜面扫地的敌人不会善罢甘休,诗人的战地诗词其时也才只有上半阕;却没料到蒋介石指挥20万军采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分进合击,重重包围”战法,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大“围剿”来得那么快。迅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诗家,以笔当枪,豪气干云,振臂呼喊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下半阕后,又胜券在握,精心设计部署,并亲自指挥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
这次红军又得心应手,打一仗,胜一仗,不但打得更精彩,再获大胜,而且胜利得依然是那样鼓舞人心,干脆利索。5年后,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十五天中(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难怪当年夏天战斗间隙,他的反“围剿”姊妹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也写得如此痛快淋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紧锣鼓鼓、红旗猎猎,构思巧妙、扣人心弦。又一首气吞山河的反“围剿”渔家傲诗篇,把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具体描绘相结合,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酣畅淋漓描述了第二次反“围剿”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生动形象记叙了工农红军勇猛的战斗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无情揭露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纸老虎的本质及必然灭亡的结局。既是一页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诗史,又是一曲大气磅礴的人民战争史诗。
词的上阕,是对红一方面军首战,即白云山伏击战进攻、厮杀、告捷场面的集中描述。当年,就是在峰峦特出,常有白云蒙罩并因以为名的白云山,打响了第二次反“围剿”具有决胜意义的第一仗。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风起云涌,如人欲立。白云山头云雾缭绕,仿佛要凌空而立。一般只见云横,说云层也怒气冲天,愤而要站立起来,其怒就是极致了;山下突遭打击的敌人狂呼乱喊,仓皇鼓噪,状写大战已经一触即发;根据地男女老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群策群力、同仇敌忾。起笔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声势逼人。云欲立、呼声急、枯木朽株,都是战地场景拟人化的描写,渲染了白云山战斗的紧张气氛、雄壮场面和壮烈声威。得道多助,红军反“围剿”的人民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倒装结构。形容英勇善战、威猛杀敌的红军,犹如神兵天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空而下。枪械如林,言其多也。当时红军在白云山上,敌人在山下。红军突然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发起冲锋,从山上打到山下,犹如飞将军自天而降,由九重云霄直扑敌阵,枪林弹雨向敌军一泻而下,从而一举粉碎了敌军的进犯。
以往对上阕第三句“枯木朽株齐努力”的理解,一直是有歧见的。1964年1月27日,毛主席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枯木朽株’,不是指敌方,是指自己这边,草木也可帮我们忙。”从此一言九鼎。枯木朽株系用典,本义指残枝败叶,这里引申为广大民众。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原来这是统帅对“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至理名言的艺术表达,创造性地给古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词的下阕,概括叙述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攻城拔寨、无坚不摧的战况,颂扬人民战争的辉煌和伟力,同时辛辣地嘲讽一败涂地的敌人。这就好比一部雄浑的交响曲,在酣畅淋漓抒发后,忽然以几声轻盈的拨奏结束全篇。辞微旨远,耐人咀嚼。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在辽阔的战场,就像排山倒海,红军十五天驰骋七百里,远程突击、长驱直入,连续作战、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席卷来犯之敌,把他们收拾得干净利落。赣水即赣江,闽山指武夷山。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从赣江边打到武夷山下,赣江旷远迷茫,武夷丛山峻岭,苍翠青绿。既点明第二次反“围剿”的战局发展和时间空间跨度,又点染解放区七百里战地的山水画卷,烘托出这场艰苦卓绝战斗胜利的喜悦。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又是倒装。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彻底破产了,有人泣不成声。事已至此,唉声叹气又有什么用呢。收尾笔锋轻轻一转,以辛辣的笔触,勾画出惨遭一败涂地的敌人气焰嚣张而来,屁滚尿流而逃,自嗟自叹,向隅而泣的窘迫尴尬和滑稽丑态,与苏区军民的大获全胜形成鲜明对照。这既是对敌人的讽刺嘲笑,也是对红军胜利的最好注解。
渔家傲,双调小令62字。前后段各5句,五仄韵。主席前后两首反“围剿”渔家傲,词调相同,状写的事物即战役、时间亦相衔接。繁音促节,音韵铿锵,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也都合谱。但标点微有不同,前一首上下片均断在第二句,后一首上下片均断在第三句。前一式为常,后一式为变,都是由词的思想内涵所决定的。
主席吟诗填词,极讲究格律,但也不为词谱所限。他曾经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形式,我们也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第一、第二两次反“围剿”渔家傲词断句的细微差异,就是诗家关于古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的生动实践。
这首词尚未发现作者留有手迹。最早以“渔家傲”为题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未标明写作时间。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标题定为《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并标明写作时间“一九三一年夏”。
第二次“围剿”失败不到一个月,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又赤膊上阵了。这一回他自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30万人马,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到9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历时3个月,歼敌3万多人,又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至此,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围剿”和反“围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情况一次比一次复杂,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可以说,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形成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等战略战术思想。毛主席后来总结说,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功。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解决了红军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杰出贡献。
曲折艰难的中国革命,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悲壮严酷的革命战争,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惊涛骇浪的战争生涯,造就了独领风骚的诗人毛泽东。
三
赤橙黄绿青蓝紫,热风吹雨洒江天。不管从哪个角度,按哪个标准,一个多声部恢弘交响的雄浑夏天,是按部就班地到了。
基于天文观测和地理监测的一个个时段,二十四节气所界定的,是每个时段里的气候时间、物候时间和农候时间。花卉草木、鸟兽虫鱼敏感地捕捉到时序变化,依节令而动而欢而唱,用本能方式感知着节气与季节的交替。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立夏以后,随着温度的不断攀升,田间湖畔各路演说家、歌唱家、预言家纷纷登场,热情讴歌,迎候景色更加饱满、层次更为丰富的夏日驾到——
天气预报员蝼蝈,开始稻花香里说丰年,最早亮相发声。立夏一候蝼蝈鸣。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时有蝼蛄,俗称土狗等一众或蛙、或蝈、或蛄,反正是各路因夏而出、而生、而秀、而鸣的自然歌者,纷纷次第登场聒噪。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唤醒田间的宁静,报告着夏令的来临。
泥土里生、泥土里长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开始蠕动着爬到地面,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立夏二候蚯蚓出。生活在潮湿泥土里的地下工作者蚯蚓,陆栖环节无脊椎动物,雌雄同体,阴曲阳生,对温度格外敏感。这时感受到了阳光的味道,也懒洋洋、慢悠悠翻松泥土爬将了出来。
由花花草草到枝枝蔓蔓,从初春的绿痕到初夏的绿荫,渐渐凝成了一堵堵黛色长墙。立夏三候王瓜生。天地联手、宽假万物,养之长之、春生夏长。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泛指长势快速遍生平野的藤蔓类植物,一株株一簇簇都争相出土,快速攀援,爬满了田宅墙垣。
流水落花,无限江山;阳光树木,夏天主宰。从立夏到立秋前,被称为夏三月,属季风气候。这个季节的显著特点,就是雨热同季,即雨水多的时候,天气也最热,两种最极致、最豪放,也最敏感、最重量级的天气要素叠加在夏天。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叠加得稍微有些不妙,无论是时机还是量级,就极易酿成天灾。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格外祈愿、特别期望天平地安,风调雨顺,时和年丰。
阴阳日月环环往复,春夏秋冬徐徐展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反“围剿”。百年变局,十字路口。有逆流而动,也有循势而行。泱泱中华,文明悠久;君子之国,大道之行。多少泰山压顶的时刻,多少风高浪急的挑战,多少难啃的骨头,伟大祖国风雨不动,安然如山。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东方大国一以贯之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这是一种不受干扰、不被打乱节奏的运行状态,更是一种稳实、从容、坚定的发展心态。
稳实,在于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从容,在于心中有数,行之有方;坚定,在于励精图治,矢志不移。历经苦难辉煌,一个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的中国,一个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中国,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终将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如今天下红遍,江山多娇;且看生意盎然新时代,天时地利人和,蕴气象万千。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