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华睿专栏|有趣的重庆地名

作者:谭华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06 14:18:14

在往复的节气和年轮里,重庆的天空,深藏了万里晴云,也载满了无限风雨。陆地地势第二级阶梯的独特地貌,让山城的山川河流、大小街巷都充满了神秘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让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民含哺而息、鼓腹而游。

“重庆”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南宋第三任皇帝赵惇有关,他继位后,将自己的封地恭州改名为重庆。明朝曹学佺在《蜀中广记》对地名重庆作出注解:“重庆者,以介乎顺绍二庆之间也。”这种说法曾被《四川通志》《重庆指南》等史料引用,大抵同当时盛行以“庆”冠名地域有关。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重庆的地名特色鲜明,每个名字都折射出不同历史底蕴、闪烁出不同文化光彩、流露出不同民风习俗。事实上,无论哪个地方,名字的成形到定形,都是可以沿革的,源头都有着深厚底蕴和丰富外延,需经千百年时光沉淀、文化浸润,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时间生成了不同的名字,从不同角度去探寻,就像诗的韵脚,每每读到便让人联想,荒凉的、阔大的气象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神往意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长江三峡的起点奉节,山雄川秀、水灵石奇。美如画卷的瞿塘峡,是第五套十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本意为忠君爱国、奉公守节的奉节,是唐太宗旌表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赐名,由此可推出其名号定位的妙趣。据守荆楚上游、携控巴蜀东门,李白、杜甫都曾游览此地,留下千古名篇。在历史熔铸、自然陶冶和人文熏染下,奉节的名字更像一卷长诗,走近它更像是踏进一卷山水画中,安谧山谷,鸟没云端,雾霭游动。山如青松镶玉、亭似愁人独立,人呢,更像仙府游客,举手投足都能把埋身云霭或江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黄帝内经》里提及的“巴山”便是现今的缙云山,《巴山志》对缙云山的描述颇为传奇,其中称中华民族共祖黄帝,曾在此地合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所以称为缙云山。此山位于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早晚云霞似烟非烟、似雾非雾,在光影调配下五彩纷呈、气象磅礴,古人对色彩有独特的青睐,呈在眼中的“赤多白少”被称为“缙”,古巴山因此也叫缙云山。李商隐的一首《夜雨寄北》,让“巴山夜雨”天下闻名。游寄于此,恰逢潇潇夜雨,人声犬吠皆藏于竹屋草堂,叠翠层林诵读大雨的命题,电闪雷鸣掌控光的谱系,隐在农家屋檐下,握着一盏明前茶,横窗竹枝随风入画,雨声淅沥顺着勾瓦珠帘似的掉落,偶有一两道闪电,将远处的山脊照得发白,这无限宽广的天地,可纳所有。

“仙馆旧时通辇路,官沟佳处似江津。”始建于宋朝又多次改设,终在2006年才正式定区的江津,因地处长江要津得名,它的前身江州始建于南齐永明年间。其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北部华盖山等山脉为华蓥山支脉,南部四面山区是云贵高原过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带。江津,多雨多阴的气候特点,繁茂植被催生此地驳杂的神秘感,阜盛人烟又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演绎。至于美景,“诗骨”陈子昂在《过巴龙门》的描述最为贴切,“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循迹江津,见山见水、见人见物,记忆屏障偶尔突破,风从过往来与人相逢,满视野煌煌奔走的身影,给人深思畅想,仿佛能让人直通心境彼岸。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唐代元和十年,时年四十八岁的忠州刺史白居易,到忠州所辖石柱,游龙河见景致如泼墨,似在纸上化蝶,闲淡浪漫的特质,渗透于内心,作《九日题涂溪》,涂溪大致为现今石柱县城上段靴井至关门岩段。始建于唐武德二年的石柱县,以石潼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交会地带、三峡库区腹心,温润的气候,让这里山野高阔、水流灵动。城边的旗山公园,石阶道上,淡青曙色从亭台檐角飞入,映照花台上的山石草木。县城东边的万寿山上,秦良玉御敌遗址,主峰廊桥边,巍峨青山在风中灵动舒展。隔空对望的男女石柱峰,草木蔓发,遵照时令的旨意,越来越有生气。县城东北部七耀山山原上的黄水森林公园,静卧在阳光之下,日沐金光、夜吸银露,盘踞众壑的气势,生出种“独览众山小”的姿态。

地名是奔泻于历史烟尘的仆仆风尘,是驻足体味的时光停滞。想读懂一个地方,了解脚下每一片土地的久远历史,领悟一草一木混含的人类记忆,追踪寒烟浮动、烟雨微芒里的烟火味道,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读懂一个地名开始。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