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使劲吆喝非上策
作者:刘先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08 18:56:14“五一”假期,全国各地一派繁荣景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假期消费市场向来是观察经济热度的重要窗口。火热数据见证经济活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持续将内需潜力转化为发展实绩,国民经济循环之“畅”定会更好助力发展大局之“稳”。
为循环之“畅”,大局之“稳”,5月2日,人民网发表人民热评:少一些“不忍直视”的文旅宣传。文章说,近期,一些地方为了宣传家乡文旅、推销土特产,使出浑身解数,有网友点赞,也有不少人觉得庸俗,“不忍直视”。文章呼吁: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不要急功近利、“造势一时”,要担当实干、多务实功,多想实招、多求实效,凝心聚力、“造福一方”。
5月4日,新重庆客户端发表文章:对庸俗低俗的文旅宣传说“不”!文章指出:近期,多地文旅宣传“怪相”频现:一些基层干部或在田间地头忸怩作态,一边“公主抱”一边互喂樱桃;或是赤膊上阵,在池子里用温泉泡茶喝……对此,有人爱看,觉得这种宣传“接地气”;有人反感,认为这是在“擦边”,有庸俗、低俗之嫌。文章呼吁加强刚性约束,锚定价值取向,进一步完善文旅宣传内容的审核、推送机制,根治庸俗低俗的文旅营销,从“流量快餐”转向“精神硬菜”,回归文化本真;以“真功夫”破解“伪创新”,锻造专业主义;从“爆款狂欢”变身“口碑沉淀”,构建长效生态。
5月5日,新华社看重庆发布通讯:灯光秀“出圈”、入境游“升温”“宠粉”再升级——解码山城重庆“五一”文旅热潮。通讯肯定了重庆市从璀璨夜景到区县美食,从云端飞行到乡村野趣,从无人机灯光秀辉映“赛博山城”,到各种“花式宠粉”服务,以创新为笔、文化为墨,不断迭代新业态、新场景,以更创新的文旅产品、更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奋力绘就文旅发展新图景,将“网红”变“长红”,助推全域旅游新姿态扬名世界。
三篇文章着实令人感慨,传递出一个共同观点:发展文旅产业,使劲吆喝非上策,内外兼修是正道。
文旅宣传很需要、很必要,但宣传并不是重点。文旅宣传要能够直视,不能庸俗低俗,更为重要的是,花时间做内功,打磨文旅产品!只有深度挖掘文旅资源,补齐当地文旅短板,迭代新业态、新场景,最终才能将“流量”化为“留量”。
内功不练,内涵不富,内核不强,魅力不足,引力不大,使劲吆喝无用,全力宣传无功,还会适得其反,且有作秀不实、庸俗低俗之嫌。“土味喊麦”“变装秀”,“干部出镜”“整花活”,充当“文化复印机”,“扮丑”“破圈”“名场面”,全都也不好使,最终也会昙花一现。
本底不够,化妆来凑;内功不足,外宣作秀;魅力不强,狂割流量,实际上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应该预防滤镜式吆喝,美颜式宣传,修图式营销,否则,让人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那就得不偿失。毕竟人们不想花钱买罪受,也不想花时间受气。
远离城市,迈开脚步,行走山野,或者说走就走,出离家门,穿梭城市,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靠的是文旅产品的魅力。人们用脚步感知你的真与情,用舒适丈量你的日与夜,用点评给予你的好与差。文旅产品没有魅力,人家多半不会到此一游。
魅力是指一种能够吸引人的独特力量,是个性、气质或特质,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喜爱甚至崇拜。魅力强调内在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其吸引作用使人们产生靠近或向往的倾向。
没有钉钉钉,就挂不起壶壶。钉钉不硬,也挂不住壶壶。自己不开花,或者花开没花粉,蜜蜂都不会来。有花粉,蜜蜂才会来。来了有收获,蜜蜂才会再来。来来往往,不亦乐乎,蜜蜂才会酿出更多甜蜜。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本身就香,巷子再深也能嗅其香。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因为腹中本身有诗书,才气才华才自溢自露。
同样道理,发展文旅产业,练好内功,丰富内涵,硬化内核,才会自带魅力,增添魅力。你的内核有魅力,你的服务有魅力,人人为你当推介官,自媒自觉主动与你官媒联手行动,甚至让你持续霸屏,热度居高不下,人们就会心向往之,趋之若鹜。
你的本底厚、内核强、内涵多,你不用鼓足干劲猛吆喝,不用火力全开大宣传,也有人帮你吆喝,帮你宣传,八方宾客也会闻风而动,蜂拥而来,接踵而至。
因此建议,研究一下,探究一下,深究一下,自身文旅的本底是什么,内核怎么样,魅力在哪里。商业浓度是不是高了?文化含量是不是低了?产品是不是更硬了?服务是不是更好了?在此基础上,坚持眼睛向内,多花时间,多下真功,修炼内功,打磨文旅产品,做出“真货”“硬菜”,以开放姿态推动产品升级,以暖心服务迎接八方来客。
一句话,发展文旅产业,使劲吆喝非上策,内外兼修是正道。如此抓住本,注重末,和哉,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美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旅产业持续繁荣,消费市场红红火火,保持的就是经济循环之“畅”,维护的就是发展大局之“稳”。
编辑:杨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