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乡土记忆的体温
作者:杨进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09 11:35:15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童年记忆里,农闲时妇女们寻鸡唤猫的悠长调子,让村庄始终涌动着生命的温度。正如老辈人常说的“六畜兴旺”,这些生灵的喧哗,确凿是那个年代乡土跳动的脉搏。
那时多数人家门前都蹲着吐舌的大黄狗,每有货郎担子经过,狗群便围成圈狂吠。但只要主人出门喊声“回去!”狗儿们便全都夹着尾巴退回各自院落。那时的村庄热闹得令人心安。
天刚蒙蒙亮,村东头二大爷家的公鸡便伸长脖子打鸣。一鸡起声,百鸡相和,啼鸣声能掀翻晨雾。人们裹在被窝里伸个懒腰,终究还是得在鸡鸣声里起身。
那时候家家猪圈都养着黑毛猪。剩饭泔水拌着麦糠,能催出油光水滑的膘。猪圈要常垫新土,发酵好的粪肥堆在门前,开春就是最好的庄稼料。牲畜更是庄稼汉的命根子,牛马驴骡拉着犁铧翻动土地,陡坡泥地里一声“驾”,牲口喷着白气往前挣的模样,是春耕时节最常见的画面。
邻居二爷的老骡子累死在运柴路上那天,整个村子都跟着叹气。看着朝夕相伴的牲口蹬直四蹄,二爷抹着泪三天没咽下饭。腊月杀年猪时,母亲背过身不忍看养了一年的猪被按倒。可当猪肉换成过年的新衣和学费,她又悄悄把眼泪擦在围裙上。
记忆里的烟火气总裹着泥泞。雨天土路上禽粪横流,猪圈苍蝇嗡嗡,累毙田间的牲畜,何尝不是旧日农耕的斑驳注脚。可那些鸡鸣犬吠里的生机,人与畜互相依存的温度,终究在岁月里酿成了别样的暖意。
近些年回到故乡,新修的柏油路洗去了曾经的泥泞,暮色中的村庄亮着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传来广场舞的旋律。村庄北面那片荒坡地如今立着标准化养殖场,栏舍里白胖的猪仔正拱着恒温饮水槽。村东头的那片窑洞全部坍塌后建起了三层立体鸡舍。夜色渐浓时,田野传来机械的轰鸣。几台拖拉机亮着作业灯,像移动的星辰划过黑土地。清晨,村口的柏油路上,冷链运输车正将清晨装箱的鲜蛋运往城市里的物流中心。包装盒上印着“杨后村散养土鸡蛋”以及一个二维码。
或许每个时代,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六畜兴旺”的故事。
编辑:张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