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5.5-5.11)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12 15:41:11一、经验交流
江津:“党建+”赋能花椒产业提质升级
“多亏了镇党委牵线搭桥,我们的花椒不愁卖了!”5月6日,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小月十分高兴。一年前,她还在为椒农的花椒滞销、收购价格低发愁。先锋镇党委在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产业链链主企业重庆市江津区丰源花椒有限公司进行收购,收购价高于市场平均值。
这样的成果来源于江津区推行的“党建+产业链”新模式。
近年来,江津区先锋镇着力在织密党建网络、建强头雁队伍上发力,以产业链党建为抓手,建立多跨协同机制、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以“党建+”引领产业建链、延链、强链,助力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江津花椒种植面积超57万亩,投产面积达42万亩,年产值可达37亿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产业基础坚实,在全国花椒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仍然制约花椒产业发展,产业链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效果发挥还不够明显。
为此,2023年以来,江津区委组织部会同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等单位,迭代升级“党建联建·助企强链”专项行动,聚焦“抓组织、强企业、兴产业”,依托“链主”企业启动了花椒等4条产业链党建工作。为加强链上企业交流,江津区委组织部开展了产业链联合党委“抢党课”等活动,改变企业“单打独斗”状态。针对科技创新赋能不足问题,江津区委组织部引进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技术团队,与链上企业协同开发新产品,完成重点研发项目,实现链上企业技术创新“抱团发展”。同时,江津区委组织部组建工作专班服务企业,健全问题反映机制、协调解决机制、结果反馈机制,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让产业发展有“速度”更有“温度”。
党建是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江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津区将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不同行业特色,实现产业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发展共赢,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许小庆 薛琬弋)
城口:巧打“海拔牌” 解锁“三重”经济带
“过去望山愁,如今靠山富!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平凡的村也能闯出一条不平凡的‘致富路’。”5月5日,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文丰村联村干部黄金应指着层层叠叠的产业带感慨道。
沿河乡的地貌呈“三山两谷”状,海拔最低点为481米,最高点为2134米,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形态格局特征。近年来,沿河乡将海拔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高山种药、中山生漆、低山产椒”的梯度布局发展乡村产业,生动诠释了“向层峦要效益”的山地经济发展智慧。
沿河乡海拔1200米以上区域,云雾缭绕、土壤湿润,是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温床”。当地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创新“独活+玉米+林下药”立体种植模式。“300亩独活套种玉米,今年能采收干独活4吨,合作社按每斤5元收购,加上玉米保底,总产值保底能达到40万元!”种植大户高元兴高兴地算起“立体账”。
在海拔800至1200米的中山区域,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为漆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沿河乡产业指导组引导文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地入股”,科学种植漆树,创造50余个务工岗位,带动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培育苗木,出售给其他专业合作社,推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达10万元。漆农刘同明说:“漆树‘流泪’,我们致富!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体验当‘股东’。”
在低山河谷地带,文丰村采用“专家指导+合作社牵头+农户自主”的模式,引进涪陵辣椒种植公司的优质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300亩辣椒,预计亩产保底鲜椒4000斤,亩均收益4000元。“村民之前没有搞过,缺乏信心,我们合作社就去当这个‘排头兵’,还在观望的村民可以到种植基地来干活,领取固定收益,提升家庭年收入。”文丰村相关负责人说。(作者:刘洛冰)
垫江:“新群体”融入“大治理”
5月9日,重庆市垫江县桂阳街道月阳社区“阳光驿站”里,外卖员庄正平正在笔记上“奋笔疾书”,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治理贡献值”:发现地沟油非法收采并协助破案、上报破损护栏消除学生安全隐患、参与大风后道路修复志愿服务……这些“顺手之举”不仅让城市更安全,还能转换为积分,用于兑换洗衣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这样的场景,正是垫江县以“积分制”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的缩影,小小积分正悄然改变着城乡治理的格局。
桂阳街道月阳社区的“阳光驿站”货架上,米面粮油与日用品整齐排列。街道针对外卖员、快递员的职业特性,在临街门店、社区广场打造“24小时驿站”,提供饮水、充电等服务,同时引导新就业群体化身“网格N力量”。260余名骑手组成“阳光骑士”志愿服务队,在日常配送中践行“三随工作法”——随时宣、随时报、随时帮。通过微信群、“渝快办”平台,截至5月8日,桂阳街道新就业群体已上报安全隐患、矛盾纠纷750余件,参与森林防火宣传、助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人次,累计兑换商品400余件。
积分制的触角还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永安镇石坎村村民李红星用打扫公共区域、调解邻里矛盾攒下的积分,从“积分超市”换回一桶食用油。“过去村干部喊破嗓子,现在村民抢着挣积分。”自2022年开始试点以来,永安镇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参与率提升40%,目前已有超3700户家庭参与。村民从“站着看”转为“争着干”,乡村治理焕发新生机。
如今,在垫江县的大街小巷,“阳光骑士”的电动车载着外卖,也载着对这座城市的守护;田间地头,村民清扫庭院的扫帚,同时还扫出了共建家园的热情。用“小积分”串联基层治理千条线,不仅让问题发现得更早、解决得更快,更让每个人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生态,正使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余佳每)
秀山:“云上和事堂”解疙瘩
一阵铃声响起,远在福建务工的村民杨智接通了视频电话:“王伯、李叔、陈主任……人还怪多哩,大家都在就好办。”最近,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邻里间僵持2年的田边地角权属纠纷,在“云上和事堂”里迎来转机。经过3小时的政策释法、理性协商、情感疏导,杨智委托在家的亲戚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和解。
前些年,梅江镇兴隆坳村将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企业,产生了大量土地矛盾纠纷,加之村情民情复杂,村民们常因田边地角、林界、宅基地权属等发生争执。2010年,兴隆坳村成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等组成的调解队伍,为矛盾纠纷化解找到了突破口。然而,由于调解队伍总体年龄偏大、专业配套不足,新型疑难纠纷又层出不穷,调解工作陷入僵局。“面对权属类的老矛盾,家里能‘拍板’的人,很多都在外地,很难面对面沟通调解。”梅江镇党委书记冉惠文说。
2023年10月,梅江镇依托现有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因地制宜打造“云上和事堂”。设立调解厅,实现镇域村社全覆盖,充分发挥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同时吸纳整合行政、司法等资源组成云上调解队伍,通过“网络一线牵”推动群众矛盾“一屏解”。“云上和事堂”依据矛盾纠纷类别对口匹配组建调解队伍,同步推送调解主题和时间,在调解厅网络平台集中连线开展调解。通过民主测评找准意见建议,经与会成员一致表决通过后,调解结果在线上线下同步公示。实行“调解—确权—回访”全流程跟踪,确保纠纷实质性化解,切实提高调解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村民石胜高兴地说:“和别人没理论清楚的,申请线上调解后,镇上村里的一起在视频中协商,很快就达成一致,不用特地大老远再跑回去一趟!”今年以来,“云上和事堂”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8件,平均响应介入时间在2小时以内,群众满意度达100%。(作者:文睿玄 易大洋)
二、他山之石
上海普陀:精细管理流动党员 进得“家”门开心门
“前不久我实地探访了半马苏河,增加了对普陀的了解,心里的归属感更强了。”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区工作的袁女士与40余名流动党员一起,参加了宜川路街道组织的流动党员“‘宜’起过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类似这样的主题党日活动,一直被普陀区纳管的800余名流动党员津津乐道。
聚焦解决流动党员“融不进的城市”等担忧,近年来,普陀区推出“流动党员安家行动”,在健全体系、精准服务、精细管理上发力,引导他们进得了“家”门、打得开心门,融入普陀区发展大局。
结合流动党员集中登记接收、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等工作,普陀区整合党建指导员等力量,通过日常走访摸排,及时了解需求,解决诉求,推动流动党员应纳尽纳、应转尽转。搭建“区—街镇—基层党组织”三级工作网格,推出“一码一信一卡一书”等一揽子服务包,探索建立“五有”制度和“五步工作法”。
为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建立“基本情况清、流出时间清、流入地点清、从事工作清、综合表现清”的“五清”流动党员个人档案;落实“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及时掌握党员工作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加强各类优质资源供给,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参与线下组织生活,加强线上及时学习。同时,加强和流出地党组织合作共建,做实做细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
“在这里很有家的感觉,也想努力把上海的第二个家建设好。”不少流动党员有着同样的心声,他们积极投身普陀区的建设,成为“身边的榜样”。桃浦镇阳光水岸苑居民区流动党员王女士主动到社区报到,协助推进小区业委会成立;石泉路街道兰田街区流动党员小吴是快递小哥,穿梭于大街小巷时关注老人需求和街区安全,及时发现和帮助化解了岚皋路一家商户雨棚松动的安全隐患……在普陀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作者:普组轩)
编辑:李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