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有何现实意义?

作者:观海

文章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05-13 07:39:13

日前,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忆及战争的苦难、战斗的情谊,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有着共同的立场: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多重历史坐标交汇之际,人类文明又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沿着和平、合作、共赢的道路坚定直行,还是在对抗、冲突、分裂的歧途转弯,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抉择。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如一座永恒的警示碑,镌刻着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创伤,也书写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辉篇章。今天,我们“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不仅是要维护历史的真相,更是为了守护人间正道,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undefined

1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是为了破除意识形态偏见,构建多维度的历史叙事,让真相的经线穿透偏见迷雾,用完整的纬线缝合记忆裂痕。

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由于部分西方政治势力的影响,西方学术界及舆论界存在“忽视中国说”“西方中心说”“二战六年论”“日本受害论”等错误二战史观,篡改历史真相,严重淡化、否定了中国等国家在二战中的重要贡献。

例如,受“欧洲中心论”影响,欧美主导的国际学术界长期将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刻意忽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对中国付出3500多万人的巨大伤亡、牵制和抗击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等史实“选择性失明”,带偏国际舆论,边缘化中国。

苏联卫国战争的牺牲同样被低估。苏联以2700万人死亡、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歼灭德军607个师。斯大林格勒会战使德军损失150万人,直接扭转二战欧洲战局。但西方长期质疑苏军伤亡数据的真实性,只突出诺曼底登陆的“决定性意义”,还将苏联的胜利归因于“西方盟友的物资援助”。

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国家对历史的技术性篡改,以及一些政客为了攫取政治利益为法西斯涂脂抹粉。今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在讲话中竟然“致敬二战日本军人”。日本石破茂内阁打破惯例,计划不发表官方的首相“战后80年谈话”,看似是外交姿态的调整,实则是其妄图逃避历史责任、模糊侵略罪行的危险信号。

二战史观之争,更深层次来看是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这种叙事偏差背后,是冷战思维的幽灵作祟——通过弱化社会主义阵营的贡献,维护西方主导的历史话语权。

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无数先烈的告慰。唯有构建多维度的历史叙事,才能打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悖论。对历史真相的捍卫,不仅关乎民族尊严、历史正义,更是对“以史为鉴”原则的尊重——正视历史,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undefined

2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是对正确国际秩序观的坚守。唯有悉心维护二战胜利成果与战后国际秩序,人类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稳和平与发展的航向。

战后国际秩序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极大限制了武力扩张行为,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其历史进步意义彪炳史册。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关税战、贸易战升温,单边主义与强权霸凌抬头,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面临严重冲击。美国动辄毁约退群,无视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国际义务;在台湾问题上,个别国家公然挑战《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北约持续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这些行为无疑是对战后秩序的慢性肢解。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是维护战后秩序的“精神锚点”。80年前诞生的《联合国宪章》,以“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新理想”取代了互相戕害、手足相残的“旧画卷”,以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原则打破了丛林法则、强权政治,宣示了国际社会消弭战祸、永保和平的信念。

中国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与维护者。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积极维护多边秩序,始终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如今,中俄两国共同缅怀历史,不仅是对二战胜利成果、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还是对冷战后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秩序的有力保障。

此次访问期间,中俄双方交换2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涵盖全球战略稳定、维护国际法权威、生物安全、投资保护等多个领域。中俄两国携手走出了一条大国、邻国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崭新道路,开创了大国相处之道的新型范例。

undefined

3

以正确史观凝聚文明共识,方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合作的阳光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照亮人类文明新征程。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们受到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叠加。大国博弈和地缘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和平和安全赤字有增无减,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不断凸显。

二战的惨痛教训证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会导向毁灭。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25,重申“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依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这既是对7000万罹难者的庄严告慰,更是对子孙后代的郑重承诺。

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到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再到美苏军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80多年前,全世界爱好和平、追求正义的力量,为了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跨越种族、地域与意识形态的重重阻碍,在抗击法西斯的烽火岁月,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赞歌。

如今,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弘扬和传承正确二战史观,为世界提供超越零和博弈的中国方案。

我们看到,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追求互利共赢;与共建国家开展广泛合作,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极大促进了当地互联互通。

推动金砖合作机制、上合组织不断发展,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为南南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锚定“双碳”目标任务,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出海,助力全球能源转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在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近60个国家实施130多个项目,涵盖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携手各方构建发展共同体。

…………

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从苦难经历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人类终将选择光明而非黑暗,选择合作而非对抗。唯愿二战的悲剧不再重演,也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照亮未来每一个崭新的黎明,让这个世界成为各国的世界,让未来成为所有人的未来。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