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重庆|津津乐“道”道江津
作者:范圣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16 08:02:00江津人好客,还喜欢摆“龙门阵”,与人交流时,总喜欢摆谈,“我们江津……”
我很好奇,毗邻重庆中心城区的江津区到底有多少可以摆的?
疑问,在我到江津后,得到解答。
从重庆中心城区跳磴站乘坐轨道交通江跳线到江津,只需要30分钟左右。作为第二个与中心城区有轨道交通相连的区,江津于重庆而言,地位不言而喻。
遥想古人为某地取名,往往是对自己长期生产生活的那片土地地形地貌的高度概括。江津地处长江要冲,自古为“黄金水道”,因“长江要津”而得名,又因长江在此地曲折蜿蜒,形似“几”字,因此又称几江。
江津的江,是长江的江;江津的历史,也和长江一样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先秦时代,此地是巴文化重要分布区。三国蜀汉初年开始设县。唐代时成为川东水陆要冲。宋代时,沿江制盐、酿酒业兴起。
半城抱山筑,一水绕城流。纵观这片土地的发展长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造就了如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枢纽之城”“长寿之乡”。
江津的“龙门阵”数不尽、道不完。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江津,还需用脚步仔细丈量。
枢纽之“道”:道不尽八方坦途汇江津
江津区档案馆大厅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江津鼎岫为屏,岷江为座,华盖列天表之障,马骁壮北固之篱,鹤山太公左右其翼,龙门珞峡开合其流,际水陆之衢,纽黔播之会……界泸渝之间,会水陆之冲,全蜀要地也。”
这段话出自乾隆版《江津县志》,详细描绘了江津的地形地势,“龙门珞峡开合其流,际水陆之衢,纽黔播之会”造就了江津“会水陆之冲,全蜀要地”,也为现在的江津成为交通枢纽打下雄浑的基础。
“如今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才能真正体会到‘枢纽’二字对江津的意义。”在与江津区地方志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邓雅文的交谈中,我知道了江津的枢纽,重点在“珞璜”。
珞璜镇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处于重庆绕城高速以内,拥有集深水良港、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和轨道交通(规划)于一体的独特多式联运立体交通优势;自北向南设有华能港、珞璜港和玖龙港3个国家级深水良港;汇集了国家级开放平台江津综保区、国家级铁路物流中心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和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重庆江津珞璜工业园。
刘航是綦江人,现在珞璜工业园内的重庆三峡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上班。曾一直梦想到大城市生活,但到了珞璜之后,刘航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珞璜的交通四通八达,无论是到重庆中心城区还是到江津城区,都只要约20分钟的车程。”刘航说,读书时一直想去大城市定居,但最后,自己在一个镇上找到了人生目标。
珞璜从一个普通小镇到交通枢纽的蜕变,这个“龙门阵”还要从珞璜工业园的历史摆起。
时间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珞璜镇仅有一条不起眼的106省道和两个小火车站,交通闭塞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直到2005年珞璜工业园正式成立,2009年绕城高速建成通车,珞璜才迎来历史性的转折,打破了此前的封闭状态。2013年,云篆山罐子溪隧道的贯通更是为珞璜工业园增添了新的交通动脉,直接连通了重庆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了其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
2018年,珞璜工业园的交通发展再次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年,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建成并投用,实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的顺畅连接。
珞璜镇,这个位于长江之畔的昔日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通江达海的重要节点。
2024年,珞璜港喜事连连: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珞璜港;9月,珞璜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通过重庆海关验收,顺利完成铁路和水运两种模式的外贸货物通关,实现在珞璜港直接进出口。为提升枢纽能级,目前珞璜港正加快完成水运开放口岸联检设施建设。
2025年3月5日,一车来自泰国的榴莲乘坐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冷链班列,途经老挝万象,最终抵达江津区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随后,这些榴莲被转运至20分钟左右车程的另一个枢纽——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
在双福国际农贸城,繁忙是常态。万余个摊位前,货车排成一列,搬运工扛着麻袋、抬着保鲜箱来回穿梭,摊主清点货物,大家各司其职,勾勒出一幅热闹的市井纪实画。
张建红是双福国际农贸城的一名搬运工,他总是开着三轮车,往返于各个货商间。
“我有时一天要拉十几吨货,从早忙到晚。”张建红边说边把一箱箱货物搬到三轮车上,拉到市场的集散区,再将货物分拣装运到货车上,由货车运往市区里的各个超市。
“这里有各种水果、蔬菜、水产、干货、蛋品、副食、冻品、鲜肉、花卉等。”张建红说,自己经常搬运到来自国外的“稀奇”货物,偶尔还会买上一些,带回去给家人尝鲜。
双福国际农贸城的“龙门阵”,则要从2010年摆起。
2010年,双福国际农贸城开始建设。2014年盘溪蔬菜市场整体搬迁至此后,双福国际农贸城开始营业。2018年,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也搬了过来。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这里成了重庆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货品来自世界各地,被称为重庆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
“目前,我们将市场划分为14个网格,开通数字网格日常监管,选派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等部门人员入驻巡区,定期进行巡逻,保障市场的环境和秩序。”双福街道经济发展岗负责人杨黎说。
从乾隆版《江津县志》里的“全蜀要地”,到如今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江津的枢纽基因在新时代迸发新动能。通过构建“开放口岸+自贸联动区+综保区”的立体平台,这里正在实现从区域集散中心向国际供应链节点的跃升,这条横跨山河的物流动脉,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江津枢纽传奇。
发展之“道”:道不尽千帆竞发展宏图
民国初年,中国西南地区有两个酿酒重镇,一个是贵州的茅台镇,另一个是江津的白沙镇。
翻开《白沙镇志》,上面记载:清朝初年,白沙镇上就出现了一条“槽坊街”,最盛时坐落着酒坊300多座……
“历史上,白沙曾被誉为‘川东第一镇’‘西南第一酒镇’,其繁华程度甚至远超江津城区。”长期从事文化组织、地方文献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工作的庞国翔对白沙镇的发展脉络了如指掌。
白沙因江边的沙滩在阳光下泛白光而得名,其始于汉,繁于唐,地处三省(渝川黔)交界口。时有“驴溪出书生,白沙出醉鬼”的戏言,白沙酿酒古镇的地位由来已久。
初入白沙,只见江上薄雾缭绕,江水在这里拐了一道弯,将千年的烟火气淤积成一座小镇。街道两旁的老屋挤挤挨挨,码头边的小店里,鳝鱼面香味扑鼻。
“我们祖上有不少人做过跟盐和酒有关的生意。”鳝鱼面馆老板一边煮面,一边侃侃而谈。他说,明清时,贵州不产盐,当地人吃的盐产自四川自贡,自贡的盐要运往贵州境内,第一站便是白沙。
那时的盐,跟黄金一样珍贵。白沙的盐贩,用担子挑着四川的盐,去贵州贩卖。而贵州习水、桐梓等地盛产山货、中药,这些货物也经白沙流入川渝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白沙关于盐的产业逐渐衰微直至消失,但酿酒技艺却传承至今。
江津的酒,以“老白干”闻名,因“江小白”文案出名。
这个起源于白沙镇的白酒品牌,经过14年的发展,用动人的文案和醇香的口感征服了无数年轻人。
“白沙镇上有我们制酒的工厂、存酒的地窖,还有原料的取材地高粱产业园等。”江小白酒厂江记酒庄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江小白通过“农场+酒厂+农旅”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从一家白酒企业转型为一家全产业链链主企业。
除了酒文化,白沙至今仍保留着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街巷,还因这独特的风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先后吸引了冯小刚、贾樟柯等著名导演来此选景拍摄。
江津乘势而上,2011年便在此地挂牌成立白沙影视基地,使这里成为国内知名影视取景地和热门景点。基地里的街道和建筑,尽显巴渝风情、国风古韵。
重庆电影家协会前副秘书长、著名本土原创情景剧《街坊邻居》的制片人刘岗曾多次来这里参观,他每次来,都要去买一袋米花糖。
“江津米花糖厂在重庆家喻户晓。1984年,导演曾安排我去米花糖厂谈合作。印象中,他们的厂长非常热情,为剧组出了500多元赞助费。”时隔41年,刘岗对米花糖的味道记忆犹新。
作为一代重庆人“舌尖”上的记忆,米花糖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当时山城的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现在,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已入选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位于德感工业园的重庆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津米花糖非遗传承人姜尚明说:“我们在保留米花糖传统工艺配方的同时,与时俱进,研制出多样化的口味和包装,并通过师徒传承、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而江津让人忘不了的味道,除了酒的“香”、米花糖的“甜”,还有花椒的“麻”。
江津被誉为中国的“花椒之乡”。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花椒种植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元朝。江津花椒以其独特的品质,在几百年前就已声名远扬。令人称奇的是,在毛里求斯海岸发现的一艘300多年前沉没的荷兰商船中,竟然还保存着桶装的花椒,虽然历经沧桑,却依旧香气四溢,桶上“巴蜀江州府”(江津古称江州)的字样也依稀可辨。
但在很长时间里,江津花椒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
“那时的花椒品种一般,产量相对较低,也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经济价值不高,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花椒产业服务科工作人员苏家奎说。
转机发生在1978年。
江津区先锋镇村民马昭君辗转得到2株云南竹叶椒苗子。马昭君生性爱探索,便将竹叶椒和四川攀枝花青花椒嫁接,半年后培育出了香味浓郁、麻味醇正、外形有9个菱角叶子的青花椒,取名九叶青花椒。这种花椒树,一株可产七八公斤鲜花椒,每公斤价格高达10元。当时,一公斤大米才卖4角6分。
马昭君培育的九叶青花椒成了“摇钱树”,亲朋好友、邻里乡亲都争相种植。当时的先锋乡政府看到前景,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九叶青花椒发展。
现在,先锋镇享有“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九叶青花椒原产地保护”等称号。
经过多年的改良和探索,如今,在江津区花椒产业研发中心,智能实验玻璃温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土壤理化分析室等一应俱全。科研人员忙着开展调味品资源开发、富硒功能产品研制、花椒深加工产品研发、花椒药用价值挖掘等专项研究工作。
除了地方风物,江津风景秀丽的四面山里,爱情天梯的故事催人泪下;隐藏在深山中的中山古镇,仍在延续起源于宋朝的“千米长宴”……
如今,这座千年商埠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江津的发展轨迹,在守正创新中绘就壮阔宏图。
传承之“道”:道不尽薪火相传耀古今
用脚步探寻江津,还需去几江城区走一走。
这里一面临江、一面靠山,历史街巷走向、宽度、名称与现状基本一致,原有的27条主要街道,至今大部分保存完整。
蜿蜒的街巷脉络里,隐藏着爬坡上坎的道路。作为江津的母城,几江城区有明显的山城元素。跨过几江长江大桥,对岸的滨江新城又是另一番风貌,高楼林立、商铺密集、亲水步道周边植被茂盛。
对于长江要“津”之城而言,桥的地位举足轻重。
当我乘坐出租车路过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又名江津长江大桥)时,司机王安瑜突然打开了话匣子。
他回忆道,小时候去重庆中心城区走亲戚很不方便,“当时没有这座连接九龙坡区的大桥,要坐一两个小时的船才能抵达”。
“我们江津人都晓得,这座桥的修建多亏了聂荣臻元帅。”王安瑜说。
这座桥和聂荣臻元帅有什么渊源?
原四川省江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德作为这座大桥的开工奠基仪式主持人,见证了大桥落成的全过程。
“之前有句话叫‘行遍天下路,难过江津渡’。江上无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江津的发展,修建一座跨江大桥成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王忠德说,1989年,时任江津县委副书记唐昌放和县政协副主席杨辉忠一行前往北京,向聂荣臻元帅汇报了江津修建长江公路大桥的愿望和设想,得到了聂荣臻元帅的关心和支持。
1993年,经国家交通部(今交通运输部)批准立项,江津市人民政府(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与马来西亚南发集团及香港满景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修建江津长江公路大桥的合同,仅用16个月,就完成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当天的奠基仪式,锣鼓喧天,群情振奋,嘉宾们齐聚现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王忠德称,1997年,大桥全面贯通,这是全国第一座由县级行政单位为主筹建、中外合资修建的长江大桥。人们在桥上欢呼奔跑,汽车从彩旗间驶向对岸,聂荣臻元帅还亲笔题写了桥名——江津长江公路大桥。
江津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是江津交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后,江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积极作为,实施了一个又一个骨干交通项目,打通了交通闭塞的“肠梗阻”。
聂荣臻元帅是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人,村上距江津城区约35公里,为方便市民和游客缅怀革命先辈,1999年,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在江津客运站附近建成开放。
陈列馆外,林木葱郁,湖边广场上,陈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空军部队捐赠的退役武器装备,包括歼8战斗机、59式坦克、岸舰导弹、榴弹炮等。踏进陈列馆,聂荣臻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跃然眼前。
“聂荣臻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参加南昌起义、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陈列馆工作人员何磊将聂荣臻元帅的一生娓娓道来。建国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核讹诈,拥有化学工程专业背景的聂荣臻元帅提出必须坚持攻关“两弹一星”。
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又成功研制导弹核武器、氢弹,并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在老师送的特制书签背面发现了3D打印的卫星轨道图,这让我想起展厅里陈列的聂爷爷的望远镜,镜片上还残留着戈壁滩的风沙痕迹。”2025年4月4日,清明节,江津区几江实验小学照例组织学生来到陈列馆开展缅怀、祭奠革命先辈的活动。
晚上,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傅博鳌抚摸着书签上的卫星轨迹,在日记里写道:聂爷爷就像永不熄灭的灯塔,他年轻时用望远镜寻找救国之路,现在我们用他开创的科技探索宇宙……
听聂荣臻元帅的奋斗故事,是每个出生、成长在江津的孩子喜欢的一件事。
“辖区内的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到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地开展相关祭奠活动。不少外地的学校也会来这里开展研学等活动。”江津区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开展此类活动旨在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不仅如此,江津区还在打造“厚道江津人”宣传教育工作品牌,将学习传承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与江津人民的厚道品质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厚道”元素和“做厚道江津人”在江津大地日益蓬勃兴盛,融入了帅乡儿女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回顾名人历史,着眼当前和未来。
江津这座光荣之城,凭借其深厚的红色资源底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来到江津,谈笑风生和脚步所及之处,皆是故事。而言语和脚步未达之处,历史的烟尘也早已化作土壤,滋养着这座城市。
江津的“龙门阵”确实多到道不尽、摆不完,江津的发展故事,未完待续!
编辑:范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