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亲者到“摆渡人”:让英烈回家的路不再漫长
作者:罗欣 吴曼祯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17 14:32:071959年3月,四川省石柱县干柏公社四大队(今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歇镇方斗村),18岁的唐光浩在入伍前夜抱着年幼的妹妹唐光兰哭红了眼。唐光兰记得,哥哥只说“要去很远的地方,很久才回来”,那时的她尚不懂得“保卫国家”的分量,只记得哥哥的泪滚烫,洇湿了那个离别的夜。
1960年下半年的一天,唐光浩于7月18日在西藏执行任务时牺牲的消息传到老家,那个总把妹妹举过肩头的青年,永远留在了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唐光兰一家抱头痛哭了一整夜。此后,唐光兰的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后来更是哭瞎了双眼,临终前仍念叨着“要去看看老大”。
这份未竟的心愿,自此成为唐光兰心中的执念。唐光兰曾在当地做过乡计生专干、国土员,后来又到乡妇联工作,直至退休。为了找寻哥哥的牺牲地和安葬地,几十年来唐光兰一直在不停地收集线索。
2017年深秋,唐光兰偶然从哥哥的一名战友口中得知,哥哥是牺牲在了西藏昌都洛隆县。“感觉就像风吹来的消息,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唐光兰回忆。
为了证实这一消息,唐光兰只身一人四处奔走,到当地武装部、民政局去询问。几经周折,终于在当地民政局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昌都市洛隆县民政局,确认了哥哥长眠于洛隆县烈士陵园1排8号。
“虽然已经知道哥哥安葬在洛隆县,但我总想自己能够亲眼见到,哪怕是一张照片也好,才能够了却自己的心愿。”唐光兰说。
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此后,全国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纷纷成立,这为唐光兰收集哥哥的相关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2021年,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时任局长沙文海的帮助下,唐光兰联系到了昌都市洛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时任局长陈炜。陈炜向唐光兰提供了一份洛隆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上面详细记载了所有在西藏执行任务时牺牲的烈士的籍贯、牺牲时间以及生前所在的部队及职务等信息。
2022年7月,陈炜向唐光兰发送了两张正在修缮的洛隆县烈士陵园的照片。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唐光兰悬着的心才暂时放下了。那天,窗外的黄葛树沙沙作响,恍惚间她仿佛看见母亲佝偻的背影——原来思念真的可以穿透生死,于60多年后在心房叩出回响。
“烈士陵园里一个个镌刻在石碑上的鲜活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我心中的使命感。”作为烈士亲属的唐光兰,比任何人都懂得,当亲人生死相隔,那日夜萦绕心头的牵挂与遗憾是何等沉重;懂得每一个未归英魂的背后,都有无数双饱含期待的眼睛,在岁月长河中苦苦守望。而自己受过教育、有能力奔走,便应当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要为其他烈士寻找亲属。
唐光兰的寻亲之路就此展开。当她发现烈士周仕喜是石柱县下路镇人时,便立刻联系了在妇联工作时结识的下路镇退休干部马泽英。通过电话沟通、走访询问当地政府,不到一周时间,就成功联系上了周仕喜的家属。得知秦家发是石柱县桥头镇人后,她又在马泽英的协助下,前往桥头镇政府询问,很快便找到了秦家发在桥头镇的发妻。在联系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期间,唐光兰还了解到原登记为龙沙镇的烈士孙义发其实是悦崃镇人……每一次成功找到线索,都让她的信念更加坚定。她用笨拙却执着的方式整理线索、沟通协调,只为让更多烈士的名字不再被时光湮没。
几年来,唐光兰一直在帮助石柱籍其他烈士寻找家属。在寻亲的过程中,烈士家属之间形成了一条特殊的“纽带”,她也感受到某种超越血缘的“亲情”,每为一名烈士找到亲属,她都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身体原因,唐光兰一直未能前往西藏祭扫。“为49位重庆籍烈士寻亲”活动发起后,越来越多的烈士亲属被找到,且大多都表现出强烈的祭扫意愿。有了这些“亲人”的陪同,2025年4月9日,唐光兰毅然决定跟随第二批赶赴西藏昌都洛隆县祭扫的重庆籍烈士的亲人队伍前往洛隆烈士陵园。
“以前觉得西藏路途遥远,担心身体吃不消,所以一直未能前往西藏祭扫,这次下定了决心。”唐光兰说。
2025年4月11日,已经71岁的唐光兰带着女儿和外孙女踏上雪域高原,将石柱老家的土撒在哥哥的坟冢上。当她第一次触摸到冰凉的墓碑时,跨越60多年的思念如潮水般决堤,同时她也更深切地意识到:还有无数烈士亲属,仍等待着与亲人“重逢”。
离开陵园时,她向“为49位重庆籍烈士寻亲”活动的工作人员反复确认:“寻亲工作会一直做下去吧?”曾经,她是踽踽独行的寻亲者,如今,寻亲队伍日渐壮大,越来越多的脚步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这些年,唐光兰见证了烈士家属间自发的相互帮助,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民间组织的力量,还结识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寻亲者,他们步履不停,奔走四方。这些努力共同织就了一张“寻亲网”。唐光兰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整个民族对英雄的致敬。”
面对记者采访,唐光兰眼含热泪,真挚地说:“只要你们需要我帮忙的,我一定义不容辞,随叫随到。不管我身体如何,只要还有一口气,我都会配合你们一直寻找下去。”
如今,去现场祭扫的心愿已了,从西藏归来的唐光兰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哥哥墓碑的画面。她愈发坚定要做寻亲路上的一棵“树”,扎根在时光里,见证更多跨越生死的重逢。唐光兰始终坚信:只要有人记得,英雄就永远活着;只要爱与责任代代传递,那些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便永远不会褪色。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