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活文献”
世界“走进来” 荔枝道“走出去”
作者:李国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发布时间:2025-05-18 08:20:41阅读提示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蜀道(荔枝道重庆段)考古专项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214段古道、349处文物点的发现,揭开了这条传奇古道的神秘面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荔枝道,不仅是杨贵妃的“荔枝专线”,更是一条承载着千年政治、军事、商贸文明的历史文化动脉。
“荔枝道是目前已完成调查工作六条蜀道干线中里程最长、新发现路段及文物线索最多的一条古道。”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汪伟5月12日对记者说,蜀道(荔枝道)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交通地理意义。
民间力量与官方治理的结合
蜀道,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它跨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四省(市),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荔枝道作为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重庆涪陵,终止于陕西西安,不仅因运送荔枝而闻名,更是纵贯古代中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交流的大通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活文献”。
《大唐久典》有云:唐代驿道兴盛,每隔20里设1个驿站,最盛时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把鲜荔枝送到长安。
考古调查显示,“荔枝道”的道路类型主要分为栈道和碥道两种。其中碥道又分为石材铺砌型、基岩开凿型和未铺装的土路。石材铺砌型的碥道也有双(多)排石板和单排石板的区别。像在途中的一些集镇,就多是多排石板铺就。重庆梁平赤牛城、涪陵龟陵城等南宋山城遗址,依山而建、防御工事密布,成为抵御北方骑兵南下的屏障。明清时期,随着商贸兴起,荔枝道转型为区域经济动脉。大巴山南北的盐、茶、桐油贸易催生了“腰店”(微型驿站),梁平马道子遗址的勘探显示,这些驿站兼具住宿与仓储功能;宣汉丁木沟修路碑记载的“以商养路”模式,更体现了民间力量与官方治理的巧妙结合。
“这条古道是政治、军事、商贸功能的叠加,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缩影。”汪伟说,过去受限于山高林密,许多细节难以考证。此次调查突破传统,采用“跨省联合+科技助力”新模式。川陕渝三地文博单位协同,无人机激光雷达穿透植被,生成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移动智能终端对576公里古道进行厘米级定位,精准规划调查路线。在梁平三官庙,数字拓片技术完整留存了清代至现代的4处题刻,为研究道路修缮史提供了关键证据。
唯一以植物命名的古蜀道
考古调查显示:荔枝道主线从重庆涪陵出发,经长寿、垫江、梁平,进入四川的开江、宣汉,经万源,最后抵达陕西的西乡。副线则是经水路,沿长江途经丰都、石柱抵达万州,再经开州、达州,最后同样抵达陕西西乡。
汪伟表示,荔枝道的主线调查总里程576千米,发现各级古道214段,副线调查总里程约154千米,共发现各级古道94段。登录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合计349处(包含8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新发现212处。
蜀道地貌环境复杂多变,加之年代久远,许多的古道已经被附着物和植被覆盖,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考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传统的调查与技术手段之上,也强化了科技手段的应用,如采用数字拓片技术,提升对沿线碑刻记录的效率和质量,采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测绘三维地形数据,对古道进行准确识别等。同时,除了做好文献的收集,考古队员还采用社会学调查的方法,对古道和沿线文物线索做了口述式记录。”汪伟说。
在诸多条蜀道中,荔枝道是唯一以植物命名的道路,因唐代天宝年间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故事而极负盛名。2024年底,蜀道(荔枝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涪陵区作为荔枝道南端起点,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标识的意义突出。
让千年古道重焕生机
“科技不仅让调查效率倍增,更让文物保护‘活’了起来。”汪伟感慨,通过古籍与地方志交叉验证,沙平关、七里峡等古道节点被精准定位,这些水源充足、地势平缓之处,曾是商旅休憩的“天然服务区”。而清代乾隆年间三官庙石刻与现代乡村小路的“古今重叠”,更印证了荔枝道的生命力。
“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利用。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再发展旅游业,带动沿线农村、城镇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利用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教授表示,“申遗”是遗产利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走进来”、荔枝道“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立足于“蜀道申遗”战略,重庆市已制定《蜀道(荔枝道重庆段)保护利用规划》,构建“一核两区”保护格局。重庆市文旅委负责人说,荔枝道将依托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步道等载体,成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例如,桂溪县城遗址可结合唐代窑址展示古代制陶工艺;赤牛城山城遗址能打造军事文化体验区;而散落的“腰店”遗迹,则可发展为微型历史文化驿站。
从唐代快马扬鞭的“荔枝专线”,到明清商帮络绎的商贸走廊,荔枝道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如今,考古发现与科技手段让千年古道重焕生机,而保护规划的落地,更将使其成为“活着的遗产”。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通过规划编制,建立“荔枝道重庆段遗产要素清单”,及时规范建立“荔枝道重庆段文物资源空间信息”,并制定“荔枝道重庆段保护区划”,为荔枝道保护明确文物身份及管理空间。
汪伟告诉记者,今后一段时期,川陕渝三省市将深入开展蜀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蜀道考古调查成果为基础,对荔枝道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阐释,共同做好荔枝道保护利用和申遗前期各项工作。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