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灵专栏丨老鹰茶
作者:陶灵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19 07:56:00川江流域夏季较长,空气湿度大,让人感觉闷热难受。小时候,我见许多人家一大早就会烧好老鹰茶,用缸钵或瓦盆装着,旁边放一只小土碗,口渴了就舀一碗,“咕噜噜”灌下去,浑身舒坦。
老鹰茶也称“老荫茶”,过去是川渝地区老百姓夏季常喝的饮品。《万县乡土志》中记载老鹰茶“叶粗大,色红而性寒,盛夏饮之,祛暑……”老鹰茶虽名为茶,但却不是茶,是用樟树的嫩枝、嫩叶制成的一种代用茶。为何不称其为樟树茶,而叫老鹰茶呢?据传,是因为这种樟树生长在崇山峻岭,只有像老鹰那样凶猛的飞禽才能抵达。同时,它的芽叶清凉解毒,老鹰等飞禽啄食可解毒。
这得名之说难以考据,我认为也许叫“老荫茶”更适合些。重庆南川、开州、云阳、巫溪、城口等老鹰茶产地,山间有许多老樟树,枝繁叶茂,一棵就能成荫。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甚至有一棵树龄约500年的樟树,高约20米,树冠展开面积近100平方米,叫“老荫茶树”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巷子的“余酒罐”在盐仓库扛盐包,下车、上船,干活狠,累了回家都要喝一杯酒解乏。一天中午,“余酒罐”感到肚子有点胀气,喝了杯酒便不想吃饭,倒头午睡。醒来时,已是下午3点,他感觉肚子饿,揭开桌子上的甑盖一看,只剩一碗冷干饭和半碗夹生的泡红萝卜丁,又见桌上瓦盆里的老鹰茶是热的,估计是妻子重新烧水泡过。他舀了一碗老鹰茶,倒在冷饭里,就着萝卜丁吃起来。冷饭因热的老鹰茶而回温,口感正好,萝卜丁加蒜苗用油炒过,油而不腻,香脆爽口。“呼呼”几下刨完饭菜,“余酒罐”心想,老话说“好看不如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看来真是这样。然后,他十分满足地抓过木椅靠背上的毛巾,往肩上一搭,又出门干活了。
过去,川江一带的国营厂矿流行给工人发放“劳保三件套”:肥皂、棉线手套和老鹰茶。前两样一年半载才发一次,老鹰茶则在夏天入伏后天天供应,由后勤人员直接送到车间。云阳县原云安盐厂的工人称这为“清凉茶”,里面还放有十滴水,祛暑、健胃。熬盐工下午5点交接班,于是3点后便有很多小孩拿着碗、钵去车间端他们父亲省下的老鹰茶回家喝。国营厂矿在采购老鹰茶时,往往量很大,存放久了,会生一种黑色的吃老鹰茶的茶虫。其粪便干燥后色泽棕黑,形似蚕沙,但比蚕沙小,被称为茶沙。老一辈人说,茶虫、茶沙都是好东西,可与老鹰茶一同熬煮,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之效。用混合了茶虫、茶沙的老鹰茶给小孩做枕头睡觉,头颈不长火疖子;夏天时,拿茶虫、茶沙熬水给小孩洗澡,身上不生痱子。以前缺少药品,有草药医生专门收购混合了茶沙的老鹰茶熬水,放凉后冲洗患者眼睛,对眼睛红肿、流泪、疼痛等有好处。
20世纪80年代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县城少有啤酒卖,一开始大家也不习惯喝。有家“六毛火锅”,每天熬一大锅老鹰茶,供食客饮用。那茶汁色泽深红透亮,我戏称其为“红糖水”,每次吃火锅总要喝几碗,边吃菜边喝,如果不喝,第二天肚子肯定不舒服。究其原因,大概是老鹰茶可祛火除湿。
以前,在川江一带城镇的餐馆吃饭,顾客等菜上桌时,服务员一般都会给每人倒一杯老鹰茶,让大家边喝边等。老鹰茶口味大众化,人人可喝,对餐馆老板来说也划算,抓一把老鹰茶可熬一大锅。10多年前,苦荞茶出现后,大多数餐馆改用苦荞茶来招待顾客。这种茶也不错,清热、降压、降脂,但很多人喝惯了老鹰茶,不愿改口。文友小芳说:“有一次,几个闺蜜约着吃饭,有两家餐厅可选,菜品味道都差不多,我们就选了有老鹰茶的那家。”她还特意告诉我,喝着老鹰茶吃菜,一点不觉得油腻。
过去,老鹰茶长出新枝叶后,都是由农民随意采摘回来,嫩枝和着嫩叶一并采下,枝干剪断成小节。小时候,我看到母亲买回来的老鹰茶,都是整片叶子和许多短细枝混在一起的。农民把嫩枝叶背回家,要用开水稍煮杀青,不然枝叶中的樟香味太冲鼻,让人难以接受。稍煮一会儿,便要快速从开水中捞起枝叶,摊在篾巴(方言,指一种竹篾器物)上,在半阴半晒中晾干,再在赶场时,背到市场去卖。晾干的老鹰茶不压秤,一大口袋才卖几元钱。
近几年,川江一带出产老鹰茶的地方建起多家专业生产厂,用生产茶叶的工序、手艺,精制老鹰茶,甚至还像做红茶一样对其进行发酵。这样制作出的老鹰茶,模样与口感跟普通茶叶一样,再也喝不出特有的樟香冲鼻味儿,已经不是我曾经喜欢的那种老鹰茶了。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