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慢就业”,怎么看?怎么办?
作者:蒋雨虹
文章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05-19 08:00:33临近毕业季,“慢就业族”成为一个热词。与“毕业即就业”的惯性思维不同,部分青年在毕业后不急于踏入职场,而是选择继续深造或短暂休整。
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分别从2023年的18.9%、13.2%增长到19.1%、13.7%。“慢就业”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当下年轻人为何选择“慢就业”?“慢就业”是否等同于“懒就业”?面对这一现象,舆论场上有质疑,也有隐忧。如何在包容与引导中找准“慢就业”与“就好业”破题之法,值得思考。
01
“一辈子那么长,gap(间隔)一年又何妨。”白天在咖啡馆修改简历,晚上刷题考公,中间还不忘更新一条日常vlog——这不是某部青春剧的剧情,而是不少“慢就业”青年的图景。
“慢就业”并非简单的“懒”,也不等同于“逃避”,其背后是多种现实条件的共同归因。
收入来源更多样,“慢就业”有支撑。零工经济的兴起,给许多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缓冲期。《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2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3%。对于有条件的青年而言,如果短期内没有达到理想的就业条件,“缓一缓”也未尝不可。
多元价值导向下,个性化择业成为新趋势。需要指出的是,“慢就业”并不是盲目等待或逃避工作,而是“以退为进”给自己一个思考个人定位、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
“慢就业”说到底是个性化就业需求的折射。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与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当代青年开始打破单一的成功模板,不想当“被提前定义好的NPC”,而是追求“主动选择我的人生剧本”。
就业市场变革,青年的自我调适。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深刻重构就业市场,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进而造成“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
一些青年顶住压力,通过学历提升、技能培育、专业调整等方式“策略性慢就业”,正是希望通过能力储备进而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长期竞争力,实现“以时间换空间”。这种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青年对职业发展规律的主动回应。
02
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慢就业”也同样需要“冷思考”。
虽说是否选择成为“慢就业族”是青年的个体选择,但任其“野蛮生长”,也有可能让“慢就业”滑向“懒就业”“不就业”的话语陷阱。
理性看待“慢就业”,盲目跟风不可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与“间隔年”不同,“慢就业”现阶段依旧存在社会接受度差的现状。
“慢就业”作为一种就业策略,对青年的学习能力、规划能力、抗风险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不具有普适性。一味地将“慢就业”当作潮流,也有可能错失入职培训、岗位锻炼等宝贵窗口期,长此以往还有可能会逐渐与就业主渠道脱节,产生“能力焦虑”与“信心塌方”,进一步加大自身就业压力。
人才淤积形成“堵点”,导致人力市场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达成了一个“流动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就有可能带来教育体系、人才储备、市场需求多个环节的连锁反应。
学校就业数据上不去,个别学校剑走偏锋搞起了“纸上就业”;学生求职时“高不成低不就”,沉没成本持续攀升;用人方人才紧缺,行业人才体系出现断层……
若青年群体持续与市场脱节、拉长择业期,导致人才资源暂时沉淀,社会机制与个体预期长期无法调和,“慢就业”便可能演化为结构性低效,影响整体就业生态的健康运行。
警惕“慢就业”异化,落入躺平、啃老的“温柔陷阱”。“慢就业”可以是一时权宜,但绝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出现大量青年长时间未就业的状态,就可能会消磨就业意愿,甚至导致劳动力市场“空虚”,经济增长乏力,引发“躺平”“啃老”等社会现象。
03
有的人选择主动慢下来,是为了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也有人被动“慢就业”,是现实条件制约下的无奈之举。
归根结底,要将“慢就业”变为“就好业”,关键就在于如何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系统性支持与温和引导,为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给年轻人多一点时间。社会各界可以试着给青年群体的职业选择多一点包容,尊重慢而有度、厚积薄发的“慢就业”选择。比如适度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和考核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让“慢就业族”更加从容。
《哪吒》导演饺子就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啃老”三年潜心创作,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部部优秀作品,斩获多个奖项与百亿票房,充分说明部分青年“慢就业”其实也是在“慢”中前行。
或许,只有当主动“慢就业”的经历能坦然地写入到简历中,不再“难以启齿”,才能进一步培育包容多元的就业观,激活青年人才的潜力。
以现实需求,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慢就业”不仅是出给青年求职者的选择题,更是民生工作的必答题。人社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和人才培训,高校等教育机构也要贴近用人市场实际需要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人才与市场的适配程度,让学习与就业的衔接更加紧密。
例如,清华大学开设“人工智能+设计”交叉学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数字工匠”培养体系。这些改革指向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将人才培养周期与产业变革周期动态耦合,能够帮助青年群体在毕业后能具备清晰的方向与充分的就业准备。
以制度托底,构筑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安全网。鼓励青年群体充分就业不能仅靠口头上的“无效催促”,这更容易让青年在“慢”的迷雾中难以看清方向,而是要通过制度托底的方式为他们的职业探索提供坚实的后盾。
全国政协常委高小玫就曾公开发出倡议,将间隔年纳入高校就业计划体系,解决间隔期的学籍保留和就业政策中的应届生身份问题,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建立基金或参与资助间隔年项目,将间隔实践与职业培训、技能学习等结合,让处于间隔年的群体也享受促就业的各类政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时代给予了青年多样化的选择,也要求社会用更有温度、更有智慧的方式回应他们的困惑与期待。让想慢的人“慢下来”,为想快的求职者“推一把”,给青年提供更加包容多元的成长路径,才能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多可能性。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