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人民日报看重庆|又回三建

作者:姜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5-05-19 09:21:44

image.png

路好,车比预计到得早。

龙河南岸,宽敞笔直的柏油路画出经纬,三层高的白墙灰瓦新砖房“落子成列”——眼前占地0.5平方公里的“棋盘”,是重庆市丰都县三建镇的新场镇。

这里,过去叫三建乡。7年前,我参加脱贫攻坚调研来过三建,当时就听当地人自嘲:“三建、三建,干啥子事情,三次才能成!”

可不是?老三建大桥,桥墩修一半,就被洪水冲了,反复三次才落成。犹记得,当时进乡的路坑坑洼洼,怕落石,沿途还搭着棚子。路两旁,除了龙河,便是大山,海拔从200多米陡升到上千米,贫瘠的“坡坡田”不时点缀山间。那会儿,三建乡名列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是“硬骨头里的硬骨头”。

那次调研,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当地“三建场镇”的故事——

第一座场镇,建于上世纪50年代,建在山沟沟,过境公路通不到,发展严重滞后;第二座场镇,上世纪90年代初,建到了龙河北岸,被山和水夹得狭长,居住局促、交通拥堵不说,后来才勘测出是地灾点!第三座场镇,当时正要平整土地,就建在河对岸……

从那时起,三建的故事就在我心里扎了根。

谁承想,后来我调到重庆工作。这次来丰都县采访,我心心念念再回三建看看——

眼前所见,让我惊呼,这还是记忆中的三建吗?龙河南岸,39栋居民安置房,5栋政府、医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房,规划大气、宽敞明亮,据说已经投用3年……旧貌换新颜,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信步走上新场镇旁边的山包,竹笋产业基地里,当地的孃孃们正手拿尖头铜镐,一铲、一撬,鲜笋便拔了出来,被熟练地抛进身后的竹筐里。我好奇:“这地上,黄黄的铺着个啥?”孃孃们哈哈大笑,抓起厚厚的糠壳给我“科普”:废物利用,给竹笋保温保湿,能提前出笋,大大提高效益。孃孃们一天能挖五六百斤笋,按斤计费,多劳多得,这可比外出务工挣得多。

听同行的三建镇党委书记谢永超讲,当地的竹笋产业基地已经有7000多亩,去年务工收入就有小两百万元。

新场镇上,建起了6000立方米的冷库,早上新采的竹笋已摞成小山。口感老的笋根切下来,可以养牛;鲜嫩的笋尖,直发北京、上海等地的餐饮店。

如此美食,本地人怎能错过?龙河边,三建镇绿春坝村,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一到周末,每家每天要接待10多桌,不少是来自重庆主城区那些嘴馋乡村味道的人。还有花卉苗木园、采摘体验园——人来了,光有吃的可不行,还得有的看、有的玩。

民宿老板彭红娟就是丰都人。看好旅游发展的她辞掉了县城的工作,来到三建镇创业,把闲置的老宅子改造得别有韵味,如今一房难求。正跟她喝着茶、聊着天,县里的回头客打来电话:朋友们组了个团,数了数,要来19个人!忙里忙外的,彭红娟也不常回县城里住。她早已融入了这片村落,喜欢上这里氤氲着原生态的烟火气。

走出绿春坝,告别三建。村头,矗立着一棵遒劲的黄葛树,正值落叶期。一问,树龄都300年了。重庆的黄葛树很神奇,爱在初夏时节落叶,不到一周,嫩叶又会长满枝头。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