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5.12-5.18)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19 14:00:01一、经验交流
南岸:“微心愿”点亮基层治理“心灯”
5月14日,重庆市南岸区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的城南家园热闹非凡,一场以“微心愿”为纽带的党群共治实践在此展开。“互助邻里”志愿服务暨“微心愿”圆梦行动中,受助儿童龙子萱接过党员志愿者送来的书包,一句“我好幸福哟”,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中一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积极认领并兑现“微心愿”16个,范围涉及为独居老人购置保暖用品、为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物资、为残障家庭提供生活协助等多个领域,兑现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近年来,从社区“微治理”到全区“大服务”,南岸区天文街道通过“微心愿”暖心工程,探索出一条“街道统筹、社区落地”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天文街道通过社区党支部的“全覆盖走访”,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网格,积极开展“敲门行动”,累计走访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1000多户,收集到涵盖生活物资、健康服务、精神陪伴等多个维度的“微心愿”清单物品100多件,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天文街道依托社区成立睦邻互助会,培育红岩先锋“平安巡逻队”“邻里爱心维修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吸纳志愿者数百人,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生态圈”。通过社区热心党员群众与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结成帮扶对子,为其提供代买代购、家电维修、家政服务、送医陪护等服务,让特殊人群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推动基层治理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此外,天文街道还将“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机制常态化,通过举行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日常走访慰问等形式,持续收集、认领、兑现“微心愿”,形成服务闭环。截至目前,天文街道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超200件,覆盖民生保障、社区安全、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作者:闵子 白菲菲)
渝北:党建统领破难题 老旧小区焕新颜
5月14日,走进重庆市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龙兴街社区,只见楼体立面焕然一新,公共空间布局科学,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显著提升。这样的改变,源于双龙湖街道双龙西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
据了解,双龙湖街道龙兴街社区通过“党建+自治”工作机制,坚持党建统领、居民自治、过程民主,破解民生痛点,推动总面积15.44万平方米、涵盖22栋56个单元的老旧单体楼焕发新活力,惠及1413户居民,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创新的亮眼答卷。
针对辖区基础设施老化、停车难等问题,龙兴街社区党委坚持党建统领,靶向破解民生痛点。该社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造工作,其间,通过入户走访、院坝协商会、线上线下宣传等形式,实现政策解读全覆盖,提升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知晓率和支持率。针对社区内老年人口占比38%、学龄前儿童家庭占比31%的实际情况,社区党委细致入微地满足居民的特定需求,将适老化设施、儿童活动空间优化列为改造重点。根据调研,49%的居民呼吁解决停车难题,这一数据为改造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矛盾集中的银鑫小区等区域,龙兴街社区坚持居民自治,协商共治凝聚合力,创新性推行“居民志愿协商机制”,通过民主推选,选拔出3至5名志愿者组成自治小组,并确立了“三分之二多数决”的议事规则。针对停车位增设引发的争议,自治小组组织居民投票表决,最终将原乱停区域改造为规范停车区,新增优化车位200个,同步解决消防通道堵塞问题。
龙兴街社区还构建“多元调解”机制,志愿者小组负责协调日常矛盾,社区党委负责化解重大分歧,而小区党员则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通过“设计方案公示—居民投票选择—动态调整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改造全程透明。楼体翻新、管网改造、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增设等工程均经居民自主选择,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一次基层治理能力的实战检验。”龙兴街社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龙兴街社区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改造成果,持续提升的居民幸福指数,努力打造老旧小区治理“龙兴街样本”。(作者:杨荟琳 谭世文)
合川:“老兵说法团”数字赋能解纠纷
“以前村里纠纷扯皮,大家各执一词,现在有了‘老兵说法团’,矛盾纠纷化解得又快又好,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5月13日,重庆市合川区小沔镇鼎罐村的院坝里,村民围坐一起有说有笑,村民胡方(化名)发出感慨。
2024年8月,胡方曾因为房屋拆迁补偿问题阻挠过项目施工。“老兵说法团”成员了解情况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规,为其制作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政策明白卡”。“老胡,您看这补偿标准是按照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老兵说法团”成员边说边打开手机,展示同村同类型案例的调解记录,后又带他到镇上的司法所,由专业律师现场答疑。最终,胡方不仅签了协议,还主动加入调解,帮助劝说其他村民。
上述案例是“老兵说法团”解决矛盾纠纷的故事之一,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对于群众来说却很管用。
2013年,小沔镇为探索“农村人说法、熟悉人讲理”的普法新路子,成立了一支以退伍老兵为骨干,以民兵、网格员、志愿者为补充人员的法治宣讲队“老兵说法团”。该团队以“数字赋能+双网融合”为双轮驱动,建立“智能分拨—闭环处置—晾晒评比”的长效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2023年,小沔镇升级“老兵说法团”组织体系,设立“老兵说法团”党支部。依托重庆“141”基层智治平台,在37个基础网格中整合退役军人等“N力量”,实现线上线下双网融合。
围绕数字重庆建设,“老兵网格员”通过平台“事件上报”端口实时上传矛盾纠纷线索,镇基层治理中心运用智能分拨功能进行三级分类。同时,“老兵说法团”建立群体性事件“1小时响应—3小时稳控—24小时化解”的应急机制,此举措让重复信访量同比下降36.3%。截至目前,小沔镇已累计处置事件570多件,办结事件12000多件。
为提升群众满意度,“老兵说法团”还建立镇级“平台数据+群众评价”双维度考核体系,设置矛盾纠纷化解率等核心指标,每日晾晒网格员接单时效,每月发布调解质量“红黑榜”,每季度评选“调解之星”,考核结果与“老兵荣誉积分”挂钩,实现治理效能与个人荣誉的正向循环。(作者:李双利)
璧山璧城街道:“小网格”释放基层治理“大效能”
5月13日,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大旺社区第七网格网格员叶英萍如往常一样开展巡查。当她走进和美吉鑫小区时,发现了2个问题:居民楼雨棚因施工计划调整迟迟未安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外墙瓷砖剔除后,残留的水泥渣堆积在居民窗沿下方,随时可能坠落伤人。
面对隐患,叶英萍迅速行动,一边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上报事件,一边将现场情况反馈给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方。街道指挥中心接到信息后,立即启动联动机制,规划建设岗工作人员与施工方负责人同步响应,从发现隐患到岗位介入处治。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小时。
施工负责人带队赶赴现场后,当即组织工人清理窗沿水泥渣,并联系施工队加速推进雨棚安装。与此同时,网格员叶英萍逐户走访居民,既通报处置进展,也邀请群众参与监督。次日,施工队进场安装雨棚时,不少居民主动帮忙清理场地、协调车辆通行。
“网格员响应快,施工队效率高,我们住着更安心了!”居民张兰芬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目前,该网格雨棚安装工程已接近尾声,悬在居民头顶的安全隐患彻底消除。这一高效处置的背后,正是璧城街道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为抓手,通过细化网格单元、整合资源力量、搭建智慧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身边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璧城街道通过“网格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悄然激活基层治理的“大能量”。街道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建立“网格上报—智能派单—岗位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机制,事件平均办结时效提升35%;同时,通过组建居民监督小组、召开网格议事会等方式,引导群众从“站着看”转为“跟着干”。今年以来,璧城街道累计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33件,群众满意度达96%。
如今,行走在璧城街道的街头巷尾,网格员的身影随处可见,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璧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网格化治理与文明城市创建、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升级,让覆盖社区角落的“小网格”持续释放温暖人心的治理效能,为居民织就更加安全、舒心的幸福家园。(作者:张杨杨)
酉阳:“民呼我为”让群众笑容越来越甜
5月12日,行走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百姓愈发灿烂的笑容:老人们围坐在老年食堂的餐桌旁,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暖心饭”;老旧小区里,新铺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新加装的电梯让居民上下楼不再犯难;“酉诉即办”服务平台里,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中午12点,铜鼓镇兴隆村老年食堂飘出阵阵饭香。“以前冷锅冷灶,如今热饭暖心!”老人冉启云感慨道。这样的温情场景并非个例——全县39个乡镇(街道)278个村(社区)依托闲置校舍、便民中心建起老年食堂,让老人们共享“幸福食光”。志愿者们穿梭在围坐的老人间,递上的不仅是冒着热气的饭菜,更有“助餐+讲习堂”“助餐+娱乐堂”“助餐+议事堂”等创新模式带来的精神滋养,让曾经沉寂的场所变成飘荡着饭菜香与欢笑声的银发港湾。
循着沥青路面散发的崭新气息,老旧小区改造正让县城“旧细胞”焕发新生机。走进钟多街道县委党校宿舍小区,曾经的杂草地变成了篮球场,斑驳墙面重新粉刷,新增的78个停车位和健身器材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改造之后,小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还有娱乐场所,大家吃完晚饭出来散散步,心情特别好。”居民李树昌说。据悉,酉阳县对老旧小区实施“内外兼修”式改造提升,不仅更新了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还加装了电梯、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让居民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幸福转变。
民生改善的春风不仅吹拂在看得见的场景里,更浸润于无声的服务中。“井盖修好了,车辆经过再也没有噪音了!”桃花源街道居民陈永娥拨打“75414444”热线后,仅仅24小时,困扰她的窨井盖异响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个名为“酉诉即办”的服务平台,自2021年开通以来已累计受理群众诉求近万件,构建起“接诉即接、接诉即办、快办快结”的闭环机制。平台实行“接诉一张单子、交办一套班子”工作模式,接到群众诉求后,承办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办理,回复率达100%。从窨井盖维修到邻里纠纷调解,这串热线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暖心桥”,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作者:赵舒婷)
二、他山之石
安徽肥西:“驿站学堂”为新就业群体提能
“党员教育课堂开到我们的休息驿站里,理论学习再也‘不掉队’了。”近日,在安徽省肥西县绿地商圈“歇歇角”红色驿站里,党员外卖骑手胡华观看微党课视频,感慨地说。
为破解新就业群体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教育覆盖难等问题,近些年来,肥西县通过打造新就业群体党员“驿站学堂”,开办特色课程,实行积分管理,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培训成效。
全面整合骑手驿站、司机之家等新就业群体临时休息场所,打造87个“驿站学堂”。学堂内配备视频播放设备及党建读物、党史书籍等,设有“红色读书角”“先锋交流区”等学习交流区,以及“微心愿”认领栏、志愿服务报名点等学习实践区,方便新就业群体党员随时开展学习。在“驿站学堂”内张贴“先锋学习码”,引导新就业群体线上学习。
根据新就业群体职业特点,每周二和周六早晨开办“先锋晨课”,组织党员通过“读原著、讲感悟、议发展”的形式开展学习研讨;开设“夜间加油站”,在“驿站学堂”播放优秀党员教育专题片、红色影片等;在“党建智慧+”党员线上教育管理小程序开设“掌上微课”板块,上传政策解读、微党课等音视频课程。同时,优选党史专家讲师、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就业群体党员组建“红色讲师团”,定期在驿站进行专题宣讲。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学习活动400余次,培训新就业群体党员3000人次。
对新就业群体党员实施积分制管理,根据学习频次、时长为党员赋予学习积分;设置志愿服务、宣传宣讲、好人好事等6类计分项,赋予党员实践积分。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积分兑换点,党员可用积分兑换就餐补助、体检套餐、充电加油补贴等。通过“驿站学堂”教育培养,12名新就业群体党员成长为站点负责人。(作者:姜鹏)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