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看重庆|大渡口区:建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打通人才引育留用“黄金通道”
作者:大组轩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发布时间:2025-05-21 15:25:57核心提要
●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按照国家级、市级层级不同梯次设置新获批博士后工作站经费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站设站、提级设站
●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联盟,实行轮值主席制度,推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信息共通
●与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实现跨学科、跨地域交流,促进企业、高校优势互补
●符合条件的入站博士后分别纳入新重庆人才C类、D类、E类人才服务范围,符合条件的博士后进站1年后可申请副高级职称,入选国家博士后引才专项、全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出站1年可申请正高级职称
大渡口区虽地处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但产业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大渡口区不断探索契合区域发展的人才引育体系,聚力打造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先后建立由1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5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1+5+10”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体系,以平台聚人才、育人才、留人才,为全区六大百亿级产业建设打通人才引育留用的“黄金通道”,累计进出站博士70人。
突出政策保障,提升建站实效。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按照国家级、市级层级不同梯次设置新获批博士后工作站经费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站设站、提级设站。聚焦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根据所在企业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额给予研发专项资助,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给予一次性工作补助。联动更加紧密,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联盟,实行轮值主席制度,推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信息共通,每季度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新材料3个主导产业和生态环保、重庆小面2个特色产业开展“博士沙龙”活动,征集产业发展金点子、好案例,推荐设站单位参加全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博士后论坛活动。
强化融合联动,释放平台效能。发挥博士后工作站效能,灵活的合作融合机制是关键,必须最大限度创新模式方法,不拘一格使用平台,才能尽其用、有所成。“工作站+高校”聚智,与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实现跨学科、跨地域交流,有效促进企业、高校优势互补;推动国家级、市级博士后工作站和西南大学三方联动,重钢总医院成功吸引3位博士入站研究,破解长期困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工作站+医院”赋能,与市内、贵州等16家医院开展科研攻关、临床应用等合作,形成“人才引育+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的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功申立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荣获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实现国家级奖项突破,擦亮博士后工作站“名片”。“工作站+产业”发力,坚持面向产业、面向产品、面向市场,常态设置“科研课题龙虎榜”“产业结对共前进”等项目,定期组织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展示,探索“博士后+产品线+项目组”机制,激励工作站在产业发展中百舸争流、力争上游。中元汇吉博士后工作站攻克体外诊断核心原材料“卡脖子”难题,实现体外诊断生物试剂原材料80%国产化。精准医疗博士后工作站探索“创新孵化+产业生成”模式,孵化军创华兴生物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产学研用样板。
加强服务供给,营造最优生态。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为人才创造专心研究、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打造更贴近博士后人才的“博创未来”义渡服务品牌,梳理大渡口区特色服务事项71项,完善“服务专员+联络员”服务机制,区级设立服务专员2名,相关职能单位设立联络员至少1名,一对一联系进站博士后。聚焦项目立项、课题申报等事项,探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让人才办事“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坚持量体裁衣,为博士后贴身定制服务项目,符合条件的入站博士后分别纳入新重庆人才C类、D类、E类人才服务范围,符合条件的博士后进站1年后可申请副高级职称,入选国家博士后引才专项、全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出站1年可申请正高级职称。事业单位可通过考核招聘引才渠道招聘期满出站的博士后,符合特设岗位条件的,其聘用岗位不受招聘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提供多元化服务,实施安居工程,统筹全区人才公寓建设,用好半岛逸景、天泰时代星座等人才公寓项目,落实人才租房购房补贴和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提供专门医疗服务和免费健康体检等特色需求。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定期开展人才慰问、人才团拜会、人才联谊会以及文化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爱才敬才氛围,真正让广大人才有创造之力、无后顾之忧。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