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国际暸望|印巴冲突的阴霾何时才能散尽?

作者:华方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22 17:21:15

导弹划破夜空,战机掠过边境,炮声响彻山谷。5月上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打破了南亚次大陆的宁静。

作为两个拥核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发生的这场近30年来最激烈的冲突,不但给两国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破坏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也对国际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国际社会爱好和平的人士不禁要问:印巴何时才能放下仇恨的剑,让和解的曙光穿透冲突的阴霾?其他国家如何携手努力,点亮南亚持久和平的灯塔?

一场全球聚焦的冲突

4月22日,一场针对印度游客的袭击事件,如同火星溅入干草,再次点燃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多年的仇恨。

5月7日,印方展开“朱砂”行动,对巴方境内的多个目标发动了导弹袭击,导致至少26人死亡、46人受伤。次日,巴方军队展开报复,击落5架印度战机和一架无人机,接着又发起“铜墙铁壁”行动,袭击了印方多个战略设施。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印巴又向对方的不同地点发起攻击,带来更多伤亡。10日下午,在有关国家斡旋下,印巴达成停火协议,同意停止在陆地、空中和海上的所有军事行动。在4天的激烈冲突中,双方都蒙受了较大的人员、财产和军事装备损失。

印巴这场冲突看似是历史的轮回,实际上呈现一些新特点。

冲突规模较大。印巴军队的这次交战地点没有局限于克什米尔地区,而是延伸至更广的区域。印度军队不但袭击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还攻击了巴方旁遮普省内的目标,而巴方军队既袭击了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也袭击了印方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的目标。双方在冲突中除动用了火炮外,还使用战机、导弹和无人机等。

冲突形式更多。除展开传统军事对抗外,印巴还诉诸网络战、舆论战等新的战斗形式。据报道,巴方黑客对印度发动网络攻击,使其部分地区电网瘫痪,还攻破印方多个防务机构。印度则对巴方展开了“水之战”,切断了源自其领土灌溉巴农田的河流水源,直接打击巴方的农业命脉。印巴同时展开激烈的信息战,通过社交媒体和官方声明争夺国际舆论的支持。印度政府还封禁多个巴基斯坦的YouTube频道,试图限制巴基斯坦声音。印巴一些民众还在网上进行口水战,印度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煽动针对穆斯林和克什米尔人的暴力,而巴方一些人在网络上的反印言论也颇为激烈。

持续时间较短。这场冲突仅持续数天,表明双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如果任由冲突持续扩大,可能把南亚推向核战争的边缘。印巴都拥有规模较大且基本相当的核能力,这意味着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取得绝对胜利。就在达成停火协议前,巴方将可携带核弹头的“沙欣-3”弹道导弹置于战备状态,这款导弹射程可覆盖印度全境,而印度也部署了防空系统。

历史和现实诱因交织

印巴之间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格姆地区、导致26人死亡的袭击事件。

从深层次看,冲突的爆发是因为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积怨已久,而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双方之间难以化解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同时,各自对国内政治的考量也是两国走向冲突不可忽视的因素。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地区,东面与中国接壤,西邻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这一地区居民中的大部分是穆斯林,小部分是印度教徒。

克什米尔争端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历史难题。1947年8月,英国正式结束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后,印巴实现分治并分别独立,但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没有解决。当地殖民者头目蒙巴顿将克什米尔的归属权交给信仰印度教的土邦王公,却未考虑那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土邦王公的“亲印选择”与民众的“亲巴倾向”产生矛盾,形成所谓“蒙巴顿的诅咒”。同时,印巴两国都宣称对克什米尔拥有主权,并分别占领了其中的部分地区。

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1949年联合国支持的停火线将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即印控区和巴控区。但印控区内仍有不少穆斯林居住。此后,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多次发生战争或冲突。两国停火线附近更是频频发生袭击事件。如果袭击事件发生在印控区,印方往往指控巴方纵容甚至支持恐怖分子;如果袭击事件发生在巴控区,巴方则会对印方提出类似指控。不断相互指责加深了两国的互不信任。

4月22日,帕哈尔格姆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将其归咎于得到巴政府支持的恐怖主义势力,而巴政府否认与这起袭击事件有任何牵连,认为印方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无端指责巴方,别有用心。

从现实因素看,一些国际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近年来推行亲印度教立场使国内族群关系紧张起来,加上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印度政府的民意支持率显著下降。在此背景下,其选择在对外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让军队直接打击巴基斯坦本土的旁遮普省,以转移国内视线并重塑政治权威。本质上,这是利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通过渲染外部威胁凝聚国内共识。另外,巴基斯坦军方也意欲通过对印方“以牙还牙”提高自身在国内民众心目中的威望。

此外,近些年来,美国多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削弱了尊重别国主权重的准则,逾越了一些曾经的军事行动红线,对国际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并起到了不好的示范效应。过去,印巴冲突大多局限于两国在克什米尔的实控线附近,而如今,双方开始直接攻击对方本土。同时,军事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譬如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等,客观上也助推了在常规冲突中的越境打击趋势。个别全球大国出于推进其地缘政治利益的需要,将印度纳入“印太战略”,客观上也增强了印度在南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底气。

如何展现“共生的智慧”

印巴是搬不走的邻居,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双方之间的这场冲突可谓造成了“双输”局面,也对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影响。

印巴关系显著恶化。安全上,双方互信水平进一步下降。印度除已在印控克什米尔永久部署约50万名士兵外,近日又决定向这一地区增派约4000名退伍军人。而巴基斯坦也在增强军备,防止战火重燃。经济上,印方对巴方航空公司关闭领空至5月23日,还禁止从巴方进口或经由巴方运输商品,而巴方也作出相应报复,停止与印方的所有边境贸易,对印度航空公司关闭司领空并驱逐印度外交官。

两国政府面临压力。双方都蒙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方有士兵丧生,巴方也有方不少平民伤亡;印度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本国军队战斗表现的质疑声,使政府面临压力。

南亚局势更趋紧张,地区经济合作受阻。这场冲突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催生新的军备竞赛,也使人们对核战争风险的担忧加深。此外,冲突导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基本瘫痪,地区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受到严重影响,它们与域外国家的经济合也受到冲击。

全球大国在南亚的博弈出现新态势。美国试图在印巴之间寻找平衡,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利益;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强与印度合作,提升在南亚影响力;中国作为印巴共同邻国,坚持“劝和促谈”,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建设“一带一路”。

展望未来,虽然印巴已于5月10日达成停火协议,但双方关系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依然比较脆弱。

克什米尔争端仍势将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这一问题是印巴之间核心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印度坚称克什米尔是其内部事务,拒绝就其地位问题进行公民投票,而巴方则支持克什米尔人的自决权。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对峙仍将持续,小规模冲突仍可能发生。

印巴在水资源分配、反恐等问题上的分歧也有待解决。在反恐问题上,印巴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存在不同看法,并经常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恐怖主义。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印度外长苏杰生5月15日表示,除非巴方停止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否则印度不会恢复参与《印度河用水》条约。该条约禁止印度改变河道或减少下游水量,这对处于下游的巴基斯坦非常重要。

国际分析人士指出,从维护两国自身利益出发,为南亚地区稳定与合作计,印巴需通过和平谈判,建立互信机制,逐步解决分歧,实现关系正常化,同时,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在推动印巴保持克制、通过谈判解决分歧方面可以发挥以重要作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全球大国也可利用自身与印巴的特殊关系“劝和促谈”,并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提供建设性方案。
核武器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南亚上空,对于印巴来说,和平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需。唯有相互谅解、克制、妥协,双方才能走出“蒙巴顿的诅咒”,展现“共生的智慧”。

编辑:冯驿驭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