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猛专栏|回乡记(八)巨河碗厂

作者:文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5-29 16:52:26

沿着盘龙河逆流而上,在盘龙河进入天缘河的峡口,有一座古老的石板桥。踏上石板桥,走过纸厂沟,穿过大松林,爬上三百梯,就进入了我老家的村庄。

这是我们曾经的小路。

故乡今天畅通的公路并没有复制曾经的小路。我感觉那些公路就像当年的广播线、今天的电话线,有村庄的地方要去,有院落的地方要去,有果园、茶园、养蜂园的地方也要去。

不是为赶场,而是为赶上。我就有了寻梦巨河碗厂的机会。

那是当年老家唯一的国有工厂,那里有我最初的爱情——

还是一沟的槐花,槐林中有几排低矮的土墙房和几间大窑,只是没有了烟囱,没有了机器,巨河沟的溪水声变得格外清亮。

说是工厂,其实就是用泥土烧制碗、盆、缸、钵这些东西,和山里人一样,都和泥土打交道,但是这里玩泥巴的人每月拿着工资。

1986年,我分配到离老家不远的丁阳中学教书。山区教师的困难很多,但最揪心的还是找媳妇。那个年代并不关注美貌、钱财之类的东西,最关注的是户口,这是那个年代门当户对的封面问题。这里所指的户口不是住在哪里的户口,而是其身份是农村还是城镇。

从我在丁阳中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全家人就开始揪心我的婚事,尽管我才18岁。他们不想我再走家乡“半边户口”的老路:一头挑着教科书,一头挑着责任田,最关键的是子女的户口依然会是农村,接班、考学、吃饭、农活,那是一个永远关于户口的痛。

巨河碗厂的产品很土,生产这些土产品的人却是工人,这里接父母班参加工作的人很多,对于山区那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言,这里是爱情的“粮库”。

大哥在乡里各村巡回放电影,他有着最及时准确的消息来源。巨河碗厂刚进了一名接班女工,叫李娟。我们通过几封信后,约定见面。

从学校出发,走了三小时山路,爬上五里坡,巨河沟呈现眼前。五月的大山,花事正盛,满沟的槐花甚是美丽,河沟之上是漫山的映山红。

按照约定,李娟在厂门口的大槐花树下等我,手里拿着我寄给她的书——《你往何处去》,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

远远地看见了碗厂,看见碗厂门前的大槐树,大槐树下的确站着一个少女。一首歌从心底油然而生:“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哟,我望槐花几时开……”

我和李娟之间爱情的槐花最终没有盛开。李娟后来来到我的学校,学校是新办的中学,当时只有两个班,借了狮子包山上的村校房子,教室门前是大片的坟地。李娟回到碗厂后给我寄了一双精美的鞋垫,连同一张“对不起”的信笺。槐花的香味永远留在心间,不断在时光中反刍再现,以至于我一闻到槐花香,心就“呯呯”直跳,一下变得年轻。

大哥通过厂里的熟人打听到爱情失败的原因,原来巨河碗厂马上要搬到城里。想起我送李娟的书——《你往何处去》,可惜李娟没有回答我。

李娟送我鞋垫后不到一年,槐花香还在,碗厂却关了门,搬到城里。城里没有山里上好的“酒黄泥”,自然就烧不出碗钵,很多工人成了城里最早的“下岗工人”。

大槐树还在,厂大门早就拆除,厂里留下好几户人家守着厂房,这些都是当年在驻地找了农村姑娘结婚的工人,他们种着山里的地,除了抽屉中的下岗证,他们与这个曾经叫碗厂的单位已经没有多少关系。

围过来的村民说,好几个老板看中这片有山有水的巨河沟,更看中这些槐花林中的土墙房和那些窑孔,准备投资建设民宿,给城里人一方纳凉和回望乡愁的地方。

很想知道李娟的下落,奈何一直问不出口……

阅读更多

文猛专栏|回乡记(一)故乡的封面

文猛专栏|回乡记(二)桑田沧海

文猛专栏|回乡记(三)故乡的序列

文猛专栏|回乡记(四)喊着地名回老家

文猛专栏|回乡记(五)故乡的滋味

文猛专栏|回乡记(六)猪市坝

文猛专栏|回乡记(七)槐花林下

编辑:王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