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智库|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书写西藏边疆稳定新篇章
作者:扎西多布杰 波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5-06-04 08:47:19【导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建构与创新性实践中,西藏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共识、以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以制度创新筑牢治理根基的边疆治理现代化路径,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新时代新征程,西藏要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治理范式,将制度优势、技术革命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边疆治理现代化路径。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西藏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边境线绵延4000余公里,涵盖21个边境县、104个边境乡(镇)和628个边境行政村,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保障新时代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落地生根的关键一招。
西藏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西藏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政治要求
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分裂势力企图渗透破坏等多重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锐利武器。西藏在边疆治理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抵制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化解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具有突出作用。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是藏族同其他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自古以来,西藏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元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民族关系在西藏社会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西藏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科学处理民族关系,引导各民族寻找彼此的共同之处,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确保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找到恰当的位置,从而构建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关键支撑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仅是提升西藏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之举,更是筑牢边疆安全屏障、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支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西藏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仅为西藏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的强大内生动力。这既是各民族携手共进的智慧结晶,也是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边疆繁荣稳定筑牢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西藏边疆稳定实践的显著成效
西藏作为多民族交融共生、地缘战略地位特殊的重要边疆民族地区,始终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的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社会治理实践深度融合的示范场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建构与创新性实践中,西藏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共识、以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以制度创新筑牢治理根基的边疆治理现代化路径,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一)文化共融:以教育浸润与价值引领凝聚共同体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心灵通。西藏深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不仅组织编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学习教材,还创新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比如,拉萨市城关区打造的“云上民族之家”平台,已累计开展线上双语教学两万多个课时,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民族团结”。西藏积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比如,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打造“太昭古城文化产业园”,使濒临失传的工布响箭制作技艺焕发新生,并带动周边村寨发展文旅产业。同时,西藏深入开展“藏戏进校园”“唐卡非遗传承”等项目,努力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使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显著增强。
(二)经济共荣:以援藏协作与产业升级夯实发展根基
西藏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指引下,突破地理空间约束与市场要素壁垒,推动对口支援政策从单向帮扶向双向互惠升级,建立起基于比较优势互补的省际协同发展共同体。这一发展打破了传统边疆治理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思维,通过政策供给、技术转移、市场共享等系统性制度安排,实现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优势与边疆特色资源禀赋的深度融合。以青稞、牦牛等高原特色产业为例,西藏构建跨区域产业链条,不仅解决了边疆产品市场化程度低、附加值有限的传统难题,更在产业协作过程中培育了各民族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意识,使“共同市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西藏通过构建覆盖全域的电商物流网络,突破了传统地理空间对要素流动的制约,使高原特色产品直接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这种“数字平权”效应不仅提升了西藏边疆地区参与现代经济循环的能力,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培育了新型职业群体,推动农牧民从传统生产者向现代经营者转型,使其在身份转换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西藏通过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持续投入专项资金改造边民住房,配套建设民族团结广场等,将民生改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使“家”的空间意象升华为“国”的具象表达。西藏还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藏医馆全覆盖,既传承民族医学智慧,又将藏医、中医、西医结合诊疗,这不仅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更在生命健康领域深化了“五个认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三)治理共治:以法治保障与基层创新筑牢稳定防线
西藏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结合边疆特点,创新实施“党建网格化+法治嵌入式”治理模式,在边境地区全面推行党组织建设与法治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西藏通过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党员嵌入治理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治理体系,在628个边境行政村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站”,并配备法律顾问和民主调解员。此外,西藏还组建了由汉族、藏族、门巴族等多民族党员组成的护边队,实施每日治安巡逻与季度联合演练机制。2024年,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西藏的实践经验表明,唯有让边疆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成为治理主体和发展受益者,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照亮西藏边疆稳定新征程
西藏作为国家重要安全屏障和反分裂斗争前沿阵地,其边疆治理实践已进入从“稳边固防”向“兴边强边”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时代新征程,西藏要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治理范式,将制度优势、技术革命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边疆治理现代化路径。
(一)以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共同体意识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以西藏各族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结合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践策略。要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体系化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党建教育场景库,将“两路”精神等红色基因转化为可视化、可互动的数字教育资源。要重视并加强西藏地区优秀党员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使之成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解决内部困难的中坚力量。要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要创新开展“界碑下的党课”“帐篷党校”等特色实践活动,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团”深入边疆一线开展巡回宣讲,使“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边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进而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二)以发展共融促进深度融合,筑牢共同体物质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凝聚人心。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边疆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发展促融合。一是要聚焦边疆地区交通瓶颈,大力实施边疆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程,重点推进公路交通建设,优化通用航空网络配置,构建“3小时边疆可达圈”,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二是要深挖资源禀赋潜力,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三是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新路径,推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边境县共建产业园区,构建“研发在内地、转化在边疆”的协同创新机制。
(三)以文化交融增进情感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西藏地区文化多元,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明确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挖掘更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在滇藏、川藏、青藏沿线设立“民族交融主题驿站”,复原民族团结交融场景,让游客切身感受各民族互助的氛围。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各族人民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消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文字障碍,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深入农牧区开展语言文字互学活动,通过文化浸润,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四)以法治保障维护稳定大局,守牢共同体安全底线
安全稳固、高效发展的社会形态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实现这一愿望,西藏要积极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民族交融社会结构,通过深化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社会整体认同感,消除潜在的社会隔阂,促进各民族之间增进了解、深化共生,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确保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一体化道路,携手构建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社会共同体。要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以法治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同时,要创新司法服务模式,在边境村设立“移动法庭”,推广巡回审判制度,将法治宣传教育与“雪域先锋”党建品牌建设相结合,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守护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扎西多布杰,中共波密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助教波地〕
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