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专栏|父亲的摇椅
作者:于波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11 17:04:14记忆里,有一把摇椅,“嘎吱嘎吱”晃荡在时间的深处,晃荡在记忆里的夏天。那些散发着温暖而又悠远的存在,如同时光的低语,将童年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小的时候,住在职工宿舍区的平房里。家里的院子不大,除去过道,一边种了花草,一边就摆着一把老式的木制摇椅。摇椅的上方,在院墙和房角之间扯有一块遮风挡雨的黑色苫布——那年代透明塑料布还很少。摇椅在棚子下被呵护着,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它始终在那,有时候跟着风摇一摇,有时候看着墙边的花草沉默不语,守护着院子,像一个家的符号。年复一年,它最开始被漆成的淡黄颜色,一点点加深,也露出了原始质朴的木纹。白天阳光洒在上面,泛出柔和的光芒,像是它的好心情。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橙红色,摇椅也披着霞光,像个深沉的长者。
夏天的夜晚,星空光亮。父亲时常占据着摇椅,他宽大的身躯和摇椅的宽度正契合,一坐进去,摇椅就唱起了“吱呀吱呀”的歌。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摇椅旁边,磨着父亲讲故事。父亲看过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哪吒闹海、七侠五义、托塔李天王、浪子燕青等等。但是父亲说累一天了不愿意讲,每次都是我软磨硬泡才能听一点。看着父亲悠闲地摇着摇椅,声音越来越小像说梦话,我就知道他又困了,这一次的故事会又被父亲敷衍过去了。摇椅的声音是那么亲切,又那么特别。它用“吱呀”声,代替父亲和我聊天,用温柔而均衡的节奏,像是这个院子的呼吸。听到这种声音,我的心也会变得平静,趴在摇椅旁边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只有爱和清风相伴。
长大后,离开了家乡,去了他乡奔波。即使如此,我对摇椅的感情却从未减少。它依然是我心底最温馨的记忆,是连接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情感纽带。每到夏天,我都会带上一本书,或者一杯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想象曾经的那个小院。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在诉说着摇椅的故事。
待多年后回到家乡时,父亲坐在沙发上告诉我摇椅已经不能摇了,像损失零件的机器,一坐就失衡,还“嘎吱”乱响。
“丢掉了?”
“没有没有。怎么舍得丢掉!”父亲说。
我在储物间里找到了被杂物压在最下面的那把摇椅。它蒙了很多岁月的灰尘,扶手已经有些粗糙且有了裂痕,坐垫磨损出破纹,四脚有点凹凸不平。它衰老了,显得那么孤单,像父亲一样衰老,孤单。我把它拽出来,擦洗干净,摆在宽敞的地方。它沉默着任我收拾。当我轻轻坐上去时,它摇晃了好一会才平衡下来,我又听见了它带着老年人喘息般“嘎吱嘎吱”的鸣唱。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又明白再也回不到童年。
童年的摇椅,其实不完全是摇椅。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是亲情的拥抱,充满了慈爱,像老父亲。它用最简单的方式,演绎着生活的点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始终在那里,默默留存着、守护着曾有过的美好时光。
(作者系辽宁省作协会员、中国冶金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