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德成专栏|漫步北滨

作者:谭德成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12 10:07:01

今年仲夏的雨水丰沛,白天连着晚上、晚上又连着白天下个不停,间或停个半天又开始这样的循环。雨急的时候,窗外的白铁皮雨棚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像敲碎的鼓点有节奏地在雨幕里表演,听着听着,闷热的不适随风拂去。雨缓的时候,又像是从面筛里筛出的丝线漫天飞舞,淋湿的路,有序的车流,赶考的学生,宁静祥和的街景,构成夏日风情,心头不由自主地溢出几分惬意。

清晨,把窗户打开,雨终于停了。远山如黛,城市如洗,一群白鸽在空中盘旋。因为下雨,好几天没有去长江边走路的我,有点儿激动,便早早地出门了。望着平静的大江缓缓东去,轻轻地撩起风中漫舞的薄纱,隐隐约约来往的船只,时而传来悠扬的汽笛声……一支催生遐想的晨曲在心中荡漾起来。

站在有着“湖中湖”美称的天仙湖堤的端头,仰望湖的对岸,清新悦目,一幅流动的画面栩栩如生。起伏的山际,炊烟升起,泼墨的山水浸染;云遮雾绕的天子城,裹着肃穆的雄风巍然屹立;山顶上的城,城顶上的山,像落脚在天仙湖水里的一座雕塑盆景,倒映在波光里,仿佛有天仙出没的影子,美轮美奂。

从长堤走到记忆里的南门口处,视野豁然开朗。驻足的地方,日常是摩肩接踵的老年人健身练舞、欢歌笑语的场地。这天突然有些“冷清”,只有爷孙俩大手牵小手,无忧无虑地走在这片由黄葛树、香樟树、桂花树、蓝花楹相拥的花丛树林里,时不时地哼着几句幸福的小曲儿。我和坐在遮阳伞下两位喝茶的老人搭上腔,才知道除了下雨的原因,重要的是这时节是儿孙“赶考”季,老人们也在家里围着“未来”转。我转过身,依着青石砌成的护栏,远眺江南若梦若幻的云影、山影、楼影、树影,还有江上的鸟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角度不一样的流动风景。再回望西山一线,江底忽如一夜潮涨起来的现代港湾,绿浪长岸,依旧耸立在云天的钟楼传来天籁般的声音,清晰地萦绕在耳旁……

其实,这里曾经是一片繁忙的江滩,那时水涨人退,水退人来。一到秋冬,人挤人船挨船,土产山货四面云集,饮食小摊,季节水果,草棚店铺,一直摆到南门口。现在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来万州工作时走过的那些街道和巷子,一马路、二马路和环城路,路路都被淹没在水下了。十七码头的梯子,杨家街口的身影,车水马龙的较场坝,人声鼎沸的沙河子,磐石上的座座煤山,岔街子的烟火气,永远留在了记忆里。当时没有想到的是,南门口会嬗变成今天的样子。目之所及的座座大桥像一道道彩虹横跨大江湖畔,尤其让眼前一亮的是独领时尚的万州红,有上百万株的三角梅,从这里链接到了江湖四岸,它们因为这场雨,迎来新一轮怒放,红透了一座城。三生有幸呀,我在万州!

继续东行不到十分钟,音乐广场以出乎意料的新姿态,格外地引人注目。湿漉漉的地面上,呈现着波浪式的五线谱,镶嵌的一首《长江之歌》乐谱,弯弯曲曲地延伸。让我想起创作这首音乐作品的著名作曲家王世光老先生,有幸与他因一面之缘而结下深情厚谊。那是15年前,万州区承办首届三峡国际旅游节音乐活动(即延续至今的《世界大河歌会》),邀请正在重庆担任全国金钟奖评委的王老先生来三峡采风,当时有机会拜见了他,庆幸的是后来与王老先生合作的歌曲《百里三峡美如画》,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首唱在开幕式的万州舞台上。

从回忆中走出来的我,来到音乐喷泉边,又添几分惊讶。圈着泉池的围栏,被正在初绽的盆栽荷花隐没,一眼平望的视角,以为是一方荷塘,近看却是荷叶翠绿的一个环。叶间的荷苞,都是含着羞的表达,展露着“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情画意。真是太惊喜了,我迈着轻轻的脚步,顺着环转,抚摸荷叶,闻着清香,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或徜徉或滑落的天然自在的美丽。

接近中午时分,又开始细雨霏霏。江边片片夏花和青绿覆盖的消落带上,撑开了五颜六色的朵朵伞花,像星星散落,也像蘑菇状的帐篷,牵手雨中的浪漫……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