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父亲的“烂笔头”

作者:陈亮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12 16:16:00

image.png

父亲是个极爱整洁的人,写的字也干净利落,遒劲潇洒。他喜爱收藏名酒字画,并将它们妥善存放在阴凉通风处。这些藏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上面都有父亲用行书毛笔做的标记,清晰地注明:“某年某月,某人赠送”(或代为收藏)。真可谓“见字如面”。

父亲是我家的“大总管”,操持着如同“治家如治国”般的繁杂琐事——从家里的收支账目、人情往来,到母亲的糖尿病药或他自己的常用药,都细心标注了主治医生、用量和购买时间。我将这些我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标记,都亲切地称为“烂笔头”。

父亲的这个习惯,多少有些“遗传”的影子。爷爷在世时,也喜欢在白色的墙壁上记下每年的收成:去年稻谷多少斤,今年多少斤,然后算出盈余多少,库存还剩多少……大伯家的门板上,也总有用粉笔记下的农事:哪天开始插秧、哪天结束播种等等。经年累月,仿佛有了这些记录,屋内屋外都显得格外踏实受用。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直到今天我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生活总是匆匆忙忙,片刻不停。然而一旦静下来,许多事情便如过眼云烟,甚至无从忆起,一时糊涂。父亲的“烂笔头”,是对生活郑重的态度,是静心观察的体现。家里的藏书、我发表的文章,父亲都详尽记录并替我保存。他甚至将大部分样刊剪贴下来,用工整的正楷小字记下发表时间、刊物名称,甚至责任编辑。我的文章大多取材于家庭生活的点滴,父亲很早便提议我将这些文字结集成册。之所以坚持记录,只因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见证者——这些文字,本就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闲暇时,他就翻阅那些陪伴了他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法书籍。虽然他的字已相当不错,但依然坚持练习。那些书页已经泛黄,边角皲裂破损,但他年轻时临摹的真迹却保存完好。与日常“烂笔头”相比,这是他的真功夫,两者虽不可一概而论,却殊途同归。

在我眼中,父亲如同神笔马良,笔下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那“烂笔头”仿佛他的一双慧眼,既能洞察秋毫,也能与记录“相忘于江湖”,等待某天被唤醒。而此刻,只需满怀热爱,让这“慢生活”浸润诗意。

父亲年近耄耋,但这“烂笔头”依然被他精心经营着,非但不显老态,反而愈发精神。父亲的“烂笔头”呵,不仅透着行书的飘逸潇洒,蕴含着世事洞明的人情练达,更承载着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慈悲!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