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监红心映乡村|把心种进泥土里
作者:周小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18 15:38:14每当晚霞染红村委会的琉璃瓦时,我总能看到空气中飘着农家灶房的缕缕青烟,一幅安然恬静的乡村景象跃然纸上。
初到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新乡村时,我在驻村日志扉页上写下这句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然而,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到村第一天就碰上了“老大难”。村民李大娘因为新村建设占地补偿问题多次上访,这次直接在村口路边拦下我们的巡逻车,扬言“不解决问题不让走”。新村建设占用她家土地的补偿款早已结清,但她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少得了,想要更多。
“妹儿,听说你是区里来的,你来帮我评评理!”我随她来到家里,一层的土砖墙房屋,几个房间一字排开,她拉着我的手,拿出一沓资料递给我看。当时我没有什么和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只能讲一些道理,效果甚微。最后,她撂下一句“再给你们10天时间解决”,才让我们离开。
回到村委会,我向书记要来一些相关文件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计算,捋清楚情况后,我信心满满,想着下次一定可以说服李大娘。
没过几天,李大娘果然又来到村委会。我耐心细致地讲给她听,她也逐步点头表示赞同,到最后,却忽然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老百姓种点庄稼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一个老婆婆在家,七十几岁了……”
基层这本账,算得清田亩,量不准人心。加减乘除谁都会,抚慰人心却很难。“做群众工作一定要耐心,不厌其烦‘柳到费’。”书记为我打气。的确,和群众打交道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李大娘还是隔三差五地来村委会“要补偿”,多次交流后,我逐渐感受到,她所需要的,或许并不是额外的补偿,而是陪伴,多次上访,只是因为太孤单。于是我不再执着于说服她,而是陪她聊天。我们挽着手,从家长里短说到国家政策,从饥荒年代说到乡村振兴,时间打发了,心结自然也就解开了。
“妹儿,我还很舍不得你走,你对我说话总是细声细气的,就像我的幺女儿一样。”李大娘说着,从树上摘了几颗枇杷递给我。
蝉鸣渐歇的夜晚,我常想起书记那句“泥巴沾裤腿,真心换口碑”。原来,基层工作的真谛不在文件堆里,而在带着体温的泥土中。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向阳而居”的故事。
2020年,定位为现代山地农业“示范园”、乡村振兴“试验田”、城乡融合发展“会客厅”的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落地新乡村,镇党委政府打开发展的探索之门,将项目内闲散农房向聚居点集中,对原宅基地进行收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经过不懈努力,向阳而居的美好蓝图成功落地,包含房屋450套、一梯两户、配备车库的“向阳居”建成了。
农房变洋房,村民们享受着和城市小区同样的优质配套,幸福和满足溢于言表。“房产证啥时候能办下来?大家伙都盼着呢!”一位村民关切地问。
这也是我们一直挂念的问题,因项目先修建房屋后确定分房名单,导致规划用地等手续未及时办理,加上农民聚居点房产证办理属于新兴模式,处理起来有许多麻烦。在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持续努力下,“向阳居”房产证办理获得“绿灯”护航。得知此消息的我们激动不已,铆足了劲做好准备集中攻坚。
无房户办理新建、有房户办理迁建、已死亡人群特殊办理,不同类别的人群需要提交不同的资料。填写表格、签字盖章、整理资料、核对信息,我和村干部们“白加黑”“5+2”,过程虽苦,心里却甜,尤其是将“红本本”送到村民手中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为老百姓谋福利、解难题,就是基层干部最大的幸福。
“住上了洋房,但我们还是想种地哩。”总有村民表达想找块地种的愿望,勤劳的他们一生都是土地的儿女。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了满足村民们的种地愿望,村委会将剩余的集约土地集中整治为菜园,分给村民们种植蔬菜。我负责写方案、发通知、拟承诺书、解释政策等,一想到这是为村民做好事,所有工作都变得轻松起来。
“妹儿,我是53号,该我签字了不?”分地那天,我被村民们紧紧包围,头发花白的杨叔挤到桌前激动地问我。我笑着答他:“放心,白纸黑字,还有红手印,少不了您的!”村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最动人的契约,从来不在盖着公章的纸上,而在百姓冒着热气的期盼里。
没过几日,春雨掠过新翻的菜园时,地里已然钻出翠绿的叶子。那些密密麻麻的农作物像满天星斗,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这些灯火中,有新建草莓大棚的补光灯,有农家乐高挂的红灯笼,更有老百姓心里亮堂堂的希望。
基层烟火里,明月映初心。驻村一年多以来,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干部,从懵懂的“门外汉”变成村民的“知心人”。回顾来时路,我愈发懂得:基层干部的初心不是悬在天边的月亮,而是深埋在泥土的种子,需要用心血浇灌,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滋养。
(作者系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管局药品监管一科四级主办,北京大学2022届选调生,2023年8月起任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新乡村书记助理)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