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珍藏乡村振兴记忆 村级数字档案室让乡村档案变时代“活宝典”
作者:喻琳
文章来源:酉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06-18 17:21:002024年12月,重庆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成员单位重庆市档案馆帮助酉阳县马鹿村建成规范化村级档案室。这间档案室搭建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数字档案系统,并开通远程查档功能。这不仅是一次基层档案工作的破冰之举,更是为记录波澜壮阔的乡村发展史、服务基层治理和村民生活开辟了新路径。
6月9日,第18个国际档案日之际,在市档案馆的指导下,驻村工作队联合县档案馆,在黑水镇马鹿村首次开展“国际档案日”主题宣传活动,是档案育人工作首次在脱贫山村的鲜活实践。通过向村民普及家谱、口述档案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档案知识,村民们第一次认识到档案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次感受到档案如此之近,档案与生产、生活如此相关。档案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源。
曾经,查阅婚姻、土地、林权等民生档案,村民需要奔波于村镇县之间。如今,村民足不出村,即可远程查询16类民生档案,享受便捷的跨层级档案调取服务。“以前查档案要跑镇里、县里,现在村里就能办,太方便了!”村民杨秀峰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些资料要是没了,后人想了解这段历史都没处找。”这一创举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市档案馆派驻马鹿村第一书记章明理的智慧与担当。马鹿村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经验缺乏系统记录,面临散失风险。拥有18年档案工作经验的章明理根据这一现状,萌发了建设村级乡村振兴档案室的想法。
面对村级档案室建设经验稀缺的挑战,章明理积极向单位领导汇报,争取单位支持,四处奔走协调资金、人员和技术。在他不懈努力下,一个30平方米的现代化村级档案室从蓝图变为现实。整齐排列的档案柜中存放着数万页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珍贵资料——这些泛黄破损的纸质档案,是工作人员一页页抢救、扫描、录入,才得以实现了电子化存储和快速检索。
档案的价值很快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今年3月,一场困扰村民半年之久的土地纠纷得以圆满解决。2024年9月,马鹿村2组一村民开挖了5组20多户村民约40亩土地,权属争议激烈。最终,正是依托村档案室保存的历史资料,各方通过查询档案,清晰厘清了土地归属,使问题迎刃而解。
点开马鹿村村级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村庄变迁与产业发展脉络清晰呈现。“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档案工作的层级局限,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乡村振兴最前沿。”章明理介绍道,数字化的档案不仅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更让村民和工作人员查阅信息变得触手可及。这一创新模式的价值迅速得到认可,吸引了本县其他乡镇村社的关注与学习。“这是市档案馆在花田乡何家岩村、中心村、茶香村开通远程查档试点后,档案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他自豪地表示,马鹿村档案室系统保存的从2010年至今的详实档案信息,正是一部动态更新、服务当下的乡村振兴“村志”。
由当地村集体组织成立的养牛合作社就是一个生动例证。章明理介绍,2023年5月驻村后,他基于当地肉牛养殖传统优势,洞察到农户分散养殖面临的技术、市场等痛点,推动马鹿村经济联合社牵头,联合8户养殖大户,在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的资金、技术专业支持下,正式成立优牛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16户大户加入,存栏量达300头,2024年底售出60头,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合作社从组建、培训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被档案馆系统记录。这些详实的档案,清晰勾勒出产业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发展的完整轨迹。“以前养牛凭经验,心里没底。现在有了这些档案,我们能随时复盘过程,分析得失,让后续决策更科学。”马鹿村党总支书记冉启国表示,档案为规避类似早期其他产业曾因技术、销路问题导致的挫折提供了关键借鉴。同时,档案室也正不断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村民特别是青少年讲述家乡故事,激发爱乡建乡热情。
“及时跟进记录好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史,用活用好档案资源,发挥档案的价值,为中心工作开展献计献策。”酉阳县档案馆馆长徐杰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服务,推动实现更便捷的“掌上查档”,同时,也将把马鹿村的成功经验推广开来,力争将共享查档平台覆盖至全县39个乡镇,真正兑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承诺,让档案工作的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乡村百姓。
编辑: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