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唐伟专栏|“亲子地”时光

作者:唐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0 13:48:14

undefined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学期,大女儿童童班上争取到了一块户外学生劳动地。自从有了这块“自由地”,大人们就和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这块地是一块由家长自家地捐赠、拼接出的田地。三块地依着小河,平整地嵌在河岸。田地里都已种满了庄稼,长势喜人。我和其他家长,扛着锄头,沿着小路,踩过松软的田埂,欣喜地来到地里。虽然我们是同一时间翻地、播种,但这块劳作地的庄稼似乎在“搞特殊”。高矮不一的玉米,在阳光下像一个个战士,傲娇地站立着。有的玉米挺拔地长过孩子们的头顶,有的则懒散地耷拉着。阳光透过云层,斜照着大地,有的一缕缕洒在玉米叶上,有的映照在河岸的麻柳树梢头,扰得巢里的鸟雀振翅而起。果蔬交错密织的地里,除了参差不齐的玉米,还有娇嫩的茄子、冒尖的辣椒等,一行行量虽不多,但长势喜人。

还没来得及统一分配任务,二十余个孩子们就似一只只欢悦的鸟雀,你一嘴,我一句地闹嚷着。他们站在田埂上,哪里按捺得住激动的心,早已是“磨刀霍霍”。有几个顽皮的男孩,提着各式各样的小铁锄径直冲进了地里。大人们也提锄携篮毫不示弱,两三个人一组,开始了土豆丰收之战。土豆藤蔓交错长着,挨着大地正等待着豁亮的锄头。小孩子们握着小铁锄,小心翼翼地掘开土地。有的直接顺藤找到一个个沾满泥的土豆。

“哇,这个好大——”

“妈妈,看,这个土豆好大”。

一声声惊叹,打破了一方宁静。我提着大铁锄,弓身在地角开始掘。一开始不娴熟,挖破了好几个鲜嫩的土豆,孩子们不由叹息,我的心里也满是可惜。后来我渐渐放慢节奏,握着铁锄,朝着垄斜挖。一锄下去,润泥下满是大大小小的土豆。泥刚刚掀开,我还来不及用锄头打散泥块,几个孩子便争先恐后赶来,蹲在我的锄头前,灵活地捡拾着土豆。泥里的土豆或许还在“做梦”,可不承想被一块块生冷锋利的锄头“扰了清梦”。

花开得艳丽极了,这夏天就是它们肆意疯长的季节。不一会儿,大多的孩子们没了一时的兴致。一个个孩子躲在玉米地里捉虫子、找蚯蚓、抓蚂蚱,玩得不亦乐乎。一个个离了地,不再念想捡拾土豆。只听得见,一会儿那玉米地里噼里啪啦的声响,一会又传来铿锵有力的奔跑声。除了玉米地里,还有几个较为文静的孩子,三五成群在河岸寻着各色的野花。看着他们欢笑、吵闹,我的心里油然欣喜。

孩子嘛,就应该这样——想笑,就大声地酣笑;想闹,就尽情闹。吼也好,吵也罢。田野里就该成为他们的乐土,成为他们友情的滋生地。我们何曾不是这样,儿时顶着烈日在那玉米地里、泛黄的稻田里疯跑,何曾不因晚回被父母斥责,还在窃笑时又被竹条伺候。何曾不是与伙伴疯玩后忘了割草喂牛兔,被一顿拳打脚踢后,啜着泪走在村里。

这块“自由地”面积不大,却是难得的“亲子地”。我这是第二次参与“自由地”的劳动,每一次都是大汗淋漓,每一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和感悟。每一次在与孩子劳作时,我既不偷闲,也不作秀。带着她们一锄一行,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换来一点一滴的成长,换来四季的丰收。

当一个个圆溜溜的土豆装满篮篓,我们又开始翻地起垄。当这块珍贵的“自由地”种上一行行红薯苗,我的内心满是充盈和快乐,我想这份美好来自田野,来自这块“自由地”,以及这段弥足珍贵的时光。

“春种一粒粟”不再是苍白无力的说教,而是让她们在一次次班级劳作中懂得劳动的伟大,懂得一粒一粟的不易。反复无效的说教只会适得其反,不如这种脚踏实地的亲历。陪着她们感受四季的多彩,伴着她们品尝酸辣苦甜,这样的一次次亲历,才能让她们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想:教育孩子就如同种地。绝不能站在田边地角“当指挥”,何不弯下身来,如站在地里一样一锄一锄做孩子们的榜样。想让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垂范、先遵守。学习也好,生活也罢,做父母的皆应如此。以前总埋怨父母多嘴爱管,渐渐地也就理解儿时的父母,渐渐懂得父母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那些勤劳、自信、勇敢、不屈,都是父母在孩子“自由地”种下的“种子”。学校是“自由地”,而孩子们就是地里的幼苗,不光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更需要骨血里有着抵御风霜雪凌的品质。在广袤的田野上,父母的每一份努力都如春种孕着未来、含着希望,但我们也更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们的人生之地,需要他们自己去耕种、自己去经营。父母的过多营养,或许会适得其反,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不奢望这块“亲子地”能“秋收万颗子”,只希望一块块“亲子地”会慢慢浸润孩子们的心,成为她们童年甚至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

编辑:胡晨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