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前专栏丨我被“质疑”倒的几个歇后语
作者:余胜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0 16:35:10我闲暇之时最喜欢陪小朋友一起玩,不管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我喜欢他们的纯真,更喜欢他们的好奇和质疑。在和他们玩的过程中,我往往会被他们各种各样的“为什么”难倒,而这些看似无厘头的“为什么”,恰恰给了我很多启迪,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盲点。下面我就说说几个被小朋友“质疑”倒的歇后语。
“丈二和尚”怎么“摸不着头脑”?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起这个歇后语,我还专门查了一下它的来历典故。
该歇后语最早见于明代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说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八卦罗汉堂”建造指挥者,是一位身高很高的和尚,他在施工时未绘制图纸,也未解释计划,仅凭自己的记忆指挥工匠施工。工匠们被“八卦”式迷宫结构弄得晕头转向,直到竣工后众人才惊叹其造型的优美、布局的精妙,遂传为佳话。
由此可见,这句歇后语原义不仅仅指“丈二和尚”的身高远超常人,人们伸手普遍难以触及其头部,而且还指其思想认知远超常人,一般人难以琢磨把握,弄不清原委,不知如何是好。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蛮有趣味、毫无疑义的歇后语,却被我家小儿的两个质疑问得哑口无言:“我们摸不着他的头脑,但他自己能够摸得到自己的头部呀!”“除了他一个高个子,就没有其他高个子了吗?姚明应该可以摸得到他的头部吧!”
跳出常理常规,换个主体、换个角度、换种思维,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吗?
“城里的麻雀”真是“吓大了胆的”吗?
我老家有一句歇后语:城里的麻雀——吓大了胆的。在城市的公园里、马路边,包括麻雀在内的很多鸟雀,与乡村的大不相同,看到陌生人来一点都不慌张,有时候还会主动走到人的身边,甚至跳到人的手上去啄食。人们用这句歇后语,来形容那些见过世面、胆子大的人。
但“城里的麻雀”真是“吓大了胆的”吗?小朋友拿着棍子一顿乱舞,吓得鸟雀四处飞散、根本不敢靠近。
“你不是说‘城里的麻雀——吓大了胆的’,不怕人吗?”小朋友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胆子大不等于脑子傻呀,它不飞不被你打到了吗?”我笑道。
可我转念一想,其实城里的麻雀还真不应该是被“吓”大了胆的,而是被“爱”大了胆的。
乡村的麻雀之所以怕人,恰恰不是“吓”得不够,而是“吓”得太多。这是因为乡村麻雀较多,并会和农民争抢粮食,时间一长,农民自然看到麻雀就会驱撵。而城里的人比较稀罕、珍稀麻雀之类的小动物,也没有利益冲突,不愿伤害他们,甚至还会给它们喂食。久而久之,麻雀便在若干次的尝试中感受到了城里人的友善,建立起对城里人的信任,才敢于靠近和亲近。
由此可见,“爱”的力量远大于“吓”的力量,对待麻雀如此,对待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打破砂锅”跟“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有一次我跟一位小朋友说:“你怎么老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呀?”结果小朋友就这个问题本身反问了我一句:“‘打破砂锅’跟‘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当时一愣,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情急之下查阅相关资料,此语最早见于宋代黄庭坚的《拙轩颂》中的“打破沙盆一问”,后元代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完整呈现“打破砂锅璺到底”的表述。“璺”指砂锅的裂纹,意思是砂锅碎裂时裂纹会贯穿到底。因为“璺”与“问”同音,通过谐音转换后,“问”被赋予“追问、探究”的含义,借此形容对事情的真相或原因追问不已,非要弄个明白。
然而小朋友并不满足这些在我们看来还算权威的解释,继续穷根究底:“那为什么要说打破砂锅,而不是打破铁锅、钢锅呢?”
“大概是因为铁锅、钢锅不容易打破吧。”我勉强回应道。
“那为什么不说打破瓷碗、打破玻璃杯呢?”小朋友不肯罢休。
“这个是‘约定俗成’。”我被小朋友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逼到了墙角旮旯。
“什么是‘约定俗成’?”
……
每到这时,我其实既窘迫又兴奋。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小孩子的好奇和质疑,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这个世界,审视我们的人生。我时常感到有些悲哀的是:小孩子的这种好奇和质疑的精神,为什么在成年之后却变得越来越缺乏了呢?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王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