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 以优良作风引领社会新风

作者:傅静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0 16:36:15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作风,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的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视为关乎党生死存亡的大事。进入新时代,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对于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更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风政风连着社风民风,党风政风好不好关键要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正不正。我们务必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正确处理好言与行、虚与实、潜与显、公与私的关系,秉持为民初心,以优良作风引领社会新风。

要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做到言行一致。“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何为忠诚?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曾在《党员对党要忠实》一文中做了精准阐述,他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言行一致的政党,而且只有共产党才能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对党忠诚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是嘴上说得漂亮,而实际行动却大打折扣,“对党忠诚”只会沦为一个口号。在现实生活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党员干部不在少数:有的在处理群众诉求时,嘴巴上喊口号、乱表态,行动上却是各种敷衍塞责;有的在台上说得头头是道,在台下却干着各种勾当,甚至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仅是个人作风问题,更是严重违背党性原则,损害党的形象与公信力的恶劣行径。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坚决予以纠正。要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自觉做好“政治体检”,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谈举止,坚持“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持续增强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做到虚实结合。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看似是“虚功”,实则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前进的方向。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不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去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那么理论学习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篇名为《既重务实,又善务虚》的短论中作了详细论述。他指出,如果说务实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两者可谓并蒂之花、相辅相成。这段论述深刻阐释了务虚和务实的精神内涵、核心要义及逻辑关系,既为我们积极担当作为标定了实践观,也为我们谋划推动工作提供了方法论。当前,有些干部打不开工作局面、抓不出工作成效,通常是因为“虚”与“实”的关系处理不当:有的党员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笔记看似详尽,但未能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有的干部调门高、行动差,习惯搞“会议式”“文件式”落实……这些都是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的表现。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识到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强化自身作风建设中凝聚党心民心、净化党风政风。

要处理好“潜”与“显”的关系,做到潜显并重。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直接反映出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影响到干部自身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然而,在党员干部群体中,急功近利的思想时有显现,有的党员干工作喜欢“挑肥拣瘦”,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能吸引眼球、制造效应的“显绩”上,对于利长远、见效慢的事情避之不及;有的干部热衷于打造“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搞形式主义,全然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根源还是在于个人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甚至错位。“潜绩”和“显绩”都是政绩,决不能顾此失彼。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深刻把握“潜”与“显”的辩证关系,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更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潜功”铸“显绩”,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问题的根源与公私关系的紧密联系,为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风问题,很多是因为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手段查处了一系列违法犯罪案件,这些案件让人触目惊心。一些官员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奢靡享受,把公家钱财当作满足个人私欲的提款机;有些干部滥用公权,为个人或亲属谋求私利,将公共权力变为家族谋富的工具。这些人在思想深处混淆了公私关系,把花公款请客、借公车办私事、用公权谋私利当作“家常便饭”。殊不知,正是这些公私不分的行为,逐渐侵蚀了他们的廉洁底线,更让其跌入了腐败的深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正是为了厘清公私界限。无论是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改进新闻报道,还是厉行勤俭节约,都是在强调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公权力的规范运行,杜绝任何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行为。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与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信条,将“公”与“私”严格区分开来,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


编辑:许幼飞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