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梁永刚专栏|写在旧作文本上的一篇新闻稿

作者:梁永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3 16:35:26

喜欢上新闻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我还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师范学校上学。学校为每个班级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一份《平顶山日报》,每次看完新闻版的内容,就特别想写稿投稿,只是囿于校园生活圈子小,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只能一次次作罢,心中满是不甘。

1993年6月,我正上师范一年级,终于等来了一次试手练笔的机会。一个周日下午,我乘坐着俗称“票车”的破旧中巴,沿着平宝公路,一摇三晃,慢慢吞吞,从乡下老家返回市内学校。

走到半路,车停了下来,当时正值麦收,不少村民在路上打麦,造成严重堵车。等了将近一个钟头,车流才疏散开,到了学校,晚自习已经开始了。我向班主任李中彬老师说明情况后,坐到自己位上。

可能是路上堵车窝火,或者是没有吃晚饭有些饿,反正看不进去书,也做不进去题,索性拿起笔,在一个上学期用过的旧作文本背面,将返校途中遭遇堵车的经历,写了好几页。

晚自习下课后,坐在我前排的一个大眼睛女生,看我低头不语写个不停,嘻嘻笑着,小声问道,又在创作啥作品?我抬起头,随口答言,胡写乱画。

第二天晚自习,我又把头天写的那几页纸从头到尾顺了一遍,改了几个错别字,从正在用的新作文本上撕下几张方格纸,工工整整誊写一遍,装入信封,封皮收件人栏写上“平顶山日报社”,贴上8分钱的邮票,投入学校门口的邮筒里。

按说,我们学校在启蒙路上,平顶山日报社在建设路西段,也就相隔两公里左右,我完全可以把这个稿子直接送到报社,面见编辑老师。

我却没有那样做,宁可花钱买信封和邮票,通过邮局投递。那时候,我从乡下进城上学还不到一年,乡村少年特有的自卑羞怯,让我不敢走进报社这个神圣的文化殿堂,生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被人嗤笑,当做废纸扔到一边。

其实,在投这篇新闻稿件之前,我也给《平顶山日报》的副刊投过散文和诗歌。我曾经手里拿着稿件,在寒风刺骨的冬日,久久站在平顶山日报社大门口的人行道上,手和脸冻得冰冷通红,却迟迟迈不开腿,没有勇气走进去,最后,还是把稿件装进信封,走邮局的渠道,送往编辑老师的案头。

大约一周过后,已经记不清具体是1993年6月的哪一天了,这个反映把公路当做打麦场的小文,被编辑老师加了个题目《公路上打麦害处多》,刊发在《平顶山日报》读者来信版。原稿我写了八九百字,刊发时,只有三四百字,位置在版面右下角,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

当天的报纸,我留存了一份,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次变成铅字,发表在正规出版的报纸上。只是后来,几经辗转,拿来拿去,就弄丢了。

那时候,平顶山日报社对通讯员甚至是普通读者的自由来稿,非常重视,可以说是每稿必看,这种对业余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是那个年代很多媒体的职业操守。所有寄往报社的信件,不管是正常投稿,还是情况反映,都由通联部负责拆封、阅看,根据不同内容转交不同版面,编辑根据质量决定是否刊发。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