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国专栏丨三万里河山(20)天下之中洛阳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3 19:40:14少时居深山,去过的地方甚少,见过的世面更少,好在有书籍作伴,在书里神游八方,洛阳就算一个。读《洛神赋》,叹服于曹植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洛阳所吸引,心向往之。
洛阳的历史厚重绵长,西周“何尊”的青铜器上,将洛阳称为“中国”,这是文字史上第一次有“中国”的称谓。如果把洛阳盆地比作手掌,5根手指就代表穿过洛阳盆地的5条主要河流,而洛阳正是那颗被捧在中国版图腹地的掌上明珠,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一度认为洛阳就是“天下之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5处。随便拎出一个都在我国的城市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轻轻叩开了我对洛阳这座古都的向往之门。终于,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春日里,我背上行囊,踏上了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与洛阳的浪漫邂逅。
一路上兴奋不已,毕竟1500多年建都史的沉淀,随随便便露出一点,便让人目不暇接,内心激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厚重的历史沉淀中,我攫取了龙门石窟。龙门,两山对开,伊水中流,如同一道天然的山门拱卫都城,故又称伊阙。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把大同云冈石窟的开凿技艺也带到了这里,利用龙门的自然山色和地理位置开凿石窟。从南北朝时期到清末,龙门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位于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一尊造像,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距今1300多年的历史。时间的流逝没有带走造像的恢宏气势,眉眼低垂,似笑非笑,既威严又慈悲,那一泓带笑的双眸,始终注视着前来朝拜的信众,令人敬而不惧,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除了形态各异、风格不同的雕像,龙门石窟还有珍贵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的药方洞,因洞门两侧刻有150多个唐代药方而得名,是中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其中95种药方被日本学者收录到《医心方》中,称为“龙门方”。绿豆粥、小豆羹、扁竹叶,在现在人们的眼里是那样的普通,但在医药知识匮乏的古代,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刻在石头上的药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南北长达一公里的龙门石窟,涵盖了古代雕塑、书法、医药、音乐、服饰、地质勘探、建筑营造等多个方面的成就,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暮色四合,我倚在河对岸香山寺的檐角下,石窟的轮廓渐次隐入暮霭后,灯光骤起,卢舍那大佛的面庞被金辉镀得发亮,倒映在缓慢流淌的伊水河面,江流宛转,随波滟滟,山风掠过白居易墓园的松林,带起沙沙声,仿佛诗魔仍在吟诵:“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来洛阳,怎能错过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刘禹锡将牡丹的国色天香和洛阳牡丹绽放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我真正置身于洛阳的牡丹花海之中时,才深切地体会到了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若说龙门是凝固的史诗,四月的洛阳便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众花之中,牡丹的花朵不是最大最艳的,姿态却是最为端庄的,大气磅礴,骨子里透出的是那种王者的风范,因而自唐李正“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后,国色天香就成为了牡丹的专用。牡丹因其王者风范,也出现在了武则天的传说中。相传武则天登基时,正值寒冬,长安(陕西西安)草木凋零,武则天下令:“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众花神为取悦武则天,一夜间开瓣吐蕊,独牡丹置若罔闻。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贬往东都洛阳。牡丹到了洛阳,灿烂绽放。武则天听闻后派人火烧牡丹,没想到牡丹凤凰涅槃,花开更盛,从此在洛阳扎下了根。
历经千年的培育,洛阳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丰富,在隋唐城遗址千姿牡丹园内,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紫的若烟……花瓣层层叠叠,簇拥着金黄的花蕊,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涟漪,那摇曳生姿的牡丹仿佛是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子,美得让人如痴如醉。都说春雨贵如油,恰被我们碰上,牡丹在密密的细雨中低垂,雨滴顺着花瓣滚落,像美人垂泪,又似在诉说当年的孤傲。一家书店的橱窗里,一幅《洛神赋图》复制品静静陈列,不知曹植笔下“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神女,是否也曾为这人间牡丹驻足?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近几年来,老君山在网络上火出了圈,这句诗也被玩成了“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的梗。
老君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是伏牛山脉的主峰,海拔2297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山归隐修炼,故而得名老君山。这里山高林密,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攀登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仿佛是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小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随着山势的起伏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溪涧在石缝间叮咚作响,恍若老子骑青牛出函谷的跫音。正聊着天,转过一道弯,突然一道瀑布扑面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不约而同地停止了交谈。
将要到达山顶时,金顶道观群出现在眼前,金色的屋顶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互映衬,宛如天上的宫殿降临人间。沿着山间的步道漫步,欣赏着绝妙的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站在山顶的观景台上,云海正漫过马鬃岭,千峰化作蓬莱仙岛,金殿檐角的铜铃在风中摇晃,铃声撞碎云雾,露出峰顶若隐若现的晒布崖。山风裹挟着松香灌入衣襟,忽然懂得了徐霞客笔下“云铺深壑,絮掩危峰”的震撼。
返程时,内心不断咂摸,洛阳之行,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石窟的庄严神圣、牡丹的国色天香、老君山的雄伟壮丽……这座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辉煌与沧桑,它见证的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
编辑:孙茜